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疆南疆棉花与中国主产棉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疆棉花生产迅速的发展,棉花生产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棉花收入也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三个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和东疆棉区。南疆棉区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其棉花产量约占新疆棉区产量的80%,也是我国最适宜的植棉地区,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2006年南疆棉花播种面积731.13千公顷,总产达到138.9万吨,南疆棉花的发展对新疆棉花的发展,乃至全国棉花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疆棉花与我国三大主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比较是否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大陆桥视野》2009,(9):29-31
(一)棉花产业 新疆具有发展棉花产业的优越地理条件,是我国典型的灌溉棉区。新疆棉花品质好,一二级棉占70%以上,色泽洁白,纤维强度高。棉花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产量都高于内地棉区。单产平均每亩78.4公斤,为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动     
新疆政协委员建言新疆建“超特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新疆政协委员建言,新疆可以以设立自由贸易区和建设陆路自由港的方式,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将新疆建成“经济超特区”,从而带动新疆对外贸易、优势产业开发及旅游业等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和中国与中、西亚产品的大流通。他们分析说,新疆自身条件需要这种经济模式的产生。新疆自身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与中国内地交通运输距离长,不利于向中国东部地区开拓市场。但新疆同周边中、西亚地区八个国家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边贸优势,中西亚市场成本较低,潜力巨大。(据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4.
四川棉区位于盆中丘陵地区,沱、涪、嘉、渠诸江的中上游。解放以来,本区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常年棉田面积达到375.7万亩,总产量241.9万担,为解决民用棉和部分机纺棉作出了贡献。但是,近几年来,棉花产量大大下降,品质很差,地区之间也很不平衡,棉花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落后面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棉花布局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刘晨跃 《经济论坛》2014,(2):28-31,36
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新疆产业结构进行深入探究,结果发现,新疆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给出的建议是,总体上一产必须遵循循环型经济理念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理论;二产要分为鼓励发展的行业、控制发展的行业和限制发展的行业;三产要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环保化和循环化。  相似文献   

6.
一、原料与现状新疆棉花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六世纪,吐鲁番已开始种植棉花。解放后,新疆的棉花发展很快,棉区从南疆扩展到北疆。1981年,全疆棉田面积已发展到347.86万亩,总产量227万担,平均单产65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5.9倍、21.4倍和2.21倍,现已基本建成喀什三角洲,和田河流域、塔里木河上、中游、吐鲁番及玛纳斯河流域等六大片集中产棉区。干旱的气候,丰富的热量和灌溉的水源,为新疆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今后几年国际棉花市场的产需状况,得出需求不断增长的预测前景,并对国内棉花市场现状、“十五”和2015年棉花需求作了分析和预测,从而对新疆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前景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预测。  相似文献   

8.
棉产业是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新疆棉花产业链过短,急需延伸和改造.本文从分析棉花产业链的内涵与结构入手,指出新疆棉花产业链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新疆棉花产业链发展的现状,提出拓展、优化新疆棉花产业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了北京市分行业门类的产业关联度状况,以期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难易程度和对未疏解行业的影响大小的判别依据之一。研究发现:首先,从分行业门类的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多数行业在其行业内部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其次,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现状和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行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交叉分析,分四种类型:Ⅰ强辐射、强制约型(4个),Ⅱ弱辐射、强制约型(5个),Ⅲ弱辐射、弱制约型(9个),Ⅳ强辐射、弱制约型(1个),2002—2012年,仅4个行业发生类型改变。最后,从功能疏解角度,对不同类型行业的疏解难易程度和对未疏解行业影响大小进行探讨,其中Ⅰ强辐射、强制约型因其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较高,Ⅱ弱辐射、强制约型是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疏解对其他行业的制约作用较强,这两种类型疏解对未疏解产业影响相对较大;Ⅲ弱辐射、弱制约型因其对其他行业的辐射和制约作用相对都较弱,Ⅳ强辐射、弱制约型虽其发展对其他行业的辐射带动较强,但其他行业对其需求引力不高,故而这两种类型疏解对未疏解产业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民 《经济师》2004,(10):49-50
文章对如何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度” ,坚持其“适度”原则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要说明了制约“度”的条件因素 ,接着重点论述了“度”是我国社会保障质与量的统一 ;质与量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最后指出应从社会保障水平“度”的进展过程中 ,动态把握和保持“最佳度”。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泰  孙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815-818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重点开发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以广西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梧州市为例,通过对梧州市2006—2009年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发现:梧州市承接转移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产业转移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性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以广东、广西和福建为主,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因素,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梧州产业集聚的拉力因素,开放程度提高与资源依赖性增强、以及廉价的运输成本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集聚成为可能。寻找企业最小综合成本的区位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因此,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是地域功能属性、综合成本和产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