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两阶段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工业生态经济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解决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中的非期望产出问题。先计算出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然后再将二者结合起来构造出生态经济综合效率。最后运用2005~2012年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工业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与考虑环境因素的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差异,而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大于经济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PCA-DEA组合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5年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生态效率收敛性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平均生态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下游水平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各省市之间追赶效应较弱,生态效率水平没有趋同,差距可能扩大;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技术进步与生态效率是正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地区就业人口总数与生态效率是负相关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有利于生态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7年中国9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方法评估了相关地级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对工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平均而言可以提高城市工业生态效率5%~8%;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三个渠道促进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分别提升了1.34%、0.46%和4.32%;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加大智慧城市试点、引导工业持续升级、创新城市智慧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可以同时剔除外生环境和随机误差对效率值影响的三阶段DEA方法对生态产业链的经济效率及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以2006~2013年黑龙江省林产工业数据为例,对其产业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三阶段DEA调整投入变量后,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都具有明显差异;(2)规模效率较低是当前经济效率较低和生态效率的最主要原因;(3)采伐政策、效率考核政策均对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实现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提高林产工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所在。此外,优化政府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构建联盟型生态产业链,进行产业链上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也能够提升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工业结构生态化的概念,并测度和比较了福建、江西、宁夏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首先,构建了测度省域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工业结构生态效率,该指标分为三级子指标,组成因子兼顾了经济增长、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福建、江西、宁夏2006~2012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测度了三省份的工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并横向比较了三省份工业结构生态化演进中的异同。结果表明,福建、江西、宁夏的工业结构生态化程度整体上差异较大,各省工业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也各不相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工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面临着不同的国情与任务,应当从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规模、改变废弃物排放与利用模式、促进高生态效率行业的发展等方面推动工业结构生态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际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并利用删截正态回归模型(Tobit回归模型)分析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然而工业生态效率正逐年好转.大多数省份工业生态效率较低,它们在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排放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省际、区域间工业生态效率差距较大,促进地区之间的工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和外资利用对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而工业污染治理和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弱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从宏观角度对中罔2000-2006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7-0.8的平均水平,但是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中、西部效率值分别为0.939、0.712、0.64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及土地、水等资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DEA的内生权重系统与Malmquist指数构造了一个动态的环境经济绩效指数对长江流域10省市2000~2011年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各省工业环境绩效的改善是相对生态效率改善与环境技术改善的共同结果,但主要原因是环境技术的改善。个别省份的工业环境绩效恶化是因为其相对生态效率的恶化。各省环境技术水平总体在提高,但工业环境技术进步效应基本接近希克斯中性。因此,首先应当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环境技术创新水平,推进技术前沿,提高最佳实践技术的水平。其次,提高环境技术推广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效应的提高。再次,增加环境补贴,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调动企业污染减排的积极性。促进最佳实践技术的应用,形成技术引领节能减排,提高环境绩效。  相似文献   

9.
以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2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变化,并结合Tobit模型计量分析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普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辽宁省波幅较大,吉林省相对最好,黑龙江省近年改善势头较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度和科技水平则阻碍了生态效率的提高,上述影响因素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基于资本配置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差异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以收敛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对1978-2007年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存在俱乐部β趋同,东部和西部趋同比较明显,而中部趋同不明显。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的细分,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各主体投资行为差异是否是条件β趋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静态与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6—2016年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利用SE-SBM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得到我国先进制造业及其17个细分行业的生态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小,数值偏低,所以仍处于无效状态。(2)先进制造业行业之间形成差异化明显的固化格局,"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3)我国先进制造业的Malmquist指数比较高,呈先递增后递减的阶段性趋势。(4)技术进步对高生态效率组的行业正向作用更大,而效率变化对低生态效率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论低碳经济下生态效率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党和国家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和促进社会文明转型的战略选择。生态效率集中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价值诉求。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下生态效率的提高还面临着思想认识偏差和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低碳制度创新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对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矿业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SBM窗口分析法测算我国采矿业的静态能源生态效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我国采矿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采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偏低,离最优生产前沿还有47.3%的改进空间,6个分行业差异显著。矿业投入的冗余率较高。②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年均增长8%,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增长-2%和11%。6个分行业的能源生态效率都在上升,但程度不同,在驱动效率提升方面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不足且其内部省份差异趋稳。  相似文献   

15.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效率是衡量生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对内蒙古地区2001~2009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CO2、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内蒙古地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效益的达成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煤电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发电煤炭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将煤炭发电总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并考虑宏观因素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区域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2)第三产业规模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整体来说抑制了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3)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4)我国西部地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处于前沿面,从纯技术效率来说,中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低;从规模效率来说,西部生态效率优于东部;整体上,东部地区综合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2017年16个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重污染工业企业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效应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7年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长,整体从中度不协调类型上升至基本协调类型,各个重污染工业企业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类型均会上升2~3个层次。(2)生态效率基本保持平稳,技术创新稳定增长,2013年之前技术创新滞后于生态效率,2013年之后生态效率滞后于技术创新。(3)研发资金投入、企业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科研支持力度对重污染工业企业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影响显著为正,促进耦合协调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消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2014年我国30个省份工业企业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生态效率确实受到工业污染物治理投资,政府环保政策,轻工业、重工业结构和企业RD投入等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之后,大部分省份纯技术效率显著提升,且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结合各省份纯技术效率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增长速度两大标准,将我国各省份划分为:相对高效率、相对低效率、高效率高投入、高效率低投入、低效率高投入和低效率低投入六大类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或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或增加污染治理投入,盲目地采取措施,并不能实现工业企业的生态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差异加剧了区域经济失衡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研究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重点探讨人力资本在经济趋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地区经济表现为条件趋同而非绝对趋同,地区经济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储蓄率、劳动力增长率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储蓄率和劳动力增长的变动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异,而人力资本则是造成区域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贫穷地区的经济后发优势几乎可以完全被人力资本的落后所抵消。因此,落后地区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本地劳动力人口素质,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