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之 《企业文化》2005,(3):83-83
母亲身体不好,70多岁的人了,身边 需要有人照顾,于是从家政公司找到了 一个保姆。中年妇女,30多岁,甘肃偏远 乡村人,文盲,一家三口却是分居三地: 自己在北京打工,丈夫在山西煤窑,儿子 还不到18岁也已经到深圳去找活干了。 她很勤勉,每次去都看见她在干活,脸上 带着满足的微笑。从我在母亲家见到她 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弱势群体其实 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2.
尘世轻愁     
霞说她要走了,就是明晨。和她所爱的明同行。我想,我该劝劝她的。或者做一些挽留。但我终于没有任何表示。明是一个贫苦的人家的孩子。霞的家人都极力反对。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他们家是个体面人家,他们不希望自己女儿今后不幸福。霞对我说,她爱  相似文献   

3.
刘瑛 《劳动月刊》2012,(9):38-40
程凡看上去像个高中生,她却告诉我,她女儿都两岁多了。单亲家庭长大的她,从小就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而造化弄人,在她最想嫁人的时候,她爱的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她只能独自生养女儿。如今,她很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她可以选择的男人,一个是女儿的生父,一个是暗恋她多年的男人。不管她选择谁,对另一个来说,都是伤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童子军     
朱汐 《中国企业家》2013,(6):124-127
只要你愿意,"温室"里的孩子们总是有机会吃苦,并学会关爱他人当李天一再一次成为互联网上的"红人",李双江被"气得住院"时,北京几家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刚刚结束自己主动选择的异国"苦旅"。当然,对他们来说,那未必是一次苦旅。16岁的兰国铭在柬埔寨连着锯了好几天木头,觉得自己"胳膊都变粗了"。而他的父亲则发现他"气场变了,眼神里开始有更多温暖和包容的东西"。另一个孩子——苏颖乐的妈妈反倒越来越迷惘,她问女儿为什么去年暑假去过一次柬埔寨还要再去。女儿说:"去  相似文献   

5.
笑口常开     
有人看上你了一庸医开张第一天医死了别人的儿子,无奈将自己的儿子赔与人家。第二天医死了别人的女儿,便将自己的女儿赔了。到了第三天,刚开门就慌慌张张地跑进内宅,对妻子说:“赶快收拾东西逃吧,有人看上你了。你为什么不让我回家有个精力旺盛的老婆婆去搭公共汽车。上了车,一个彬彬有礼的少年起身让位给老婆婆,老婆婆说:“你坐好,我还很年轻,不需要你让坐给我的!过了一会儿少年又站了起来,老婆婆拍拍他的肩膀,说:“没有关系的啦,你不用让给我坐,我没那么老,我还年轻呢!就这样经过三四次后,少年哭了:“老婆婆,我家已…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10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儿子的一个美国同事要去华盛顿办事,夫妇俩带着他们的女儿来,问我们可不可以帮他们看管半天孩子。我们当然乐意帮这个忙。看管并不难,就让她跟孙女儿一起玩罢了。渴了她有自带的饮料,饿了她有自备的点心;孙女儿多了个伴玩得更开心,我们也更省心。 傍晚那对美国夫妇来领女儿,同时塞给我们75美元,说是酬金。我们说帮看一下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说都不收。那对美国人好像很尴尬,又加了25美元换成一张面  相似文献   

8.
最棒的玉米     
老婆婆种了一大片玉米,秋天来了,一支饱满的玉米自信地说:"老婆婆肯定先掰我,因为我是最棒的!"可老婆婆掰来掰去并没掰到它,"她可能眼神不好,明天一定会把我掰走!"这支玉米仍自信地说。第二天,老婆婆又掰走了一些玉米,可这支玉米依旧没有被掰走。此后一连几天,老婆婆都没有来,这支玉米  相似文献   

9.
论语     
“过去,我或者在国内带队,或者在意大利执教,跟女儿一直都是分开的。如果,今年我不接受美国排协的邀请,再过一个4年周期,女儿就是16岁了。到了那个时候,我这个当妈的,就算是有机会陪在她身边,她可能都不要我了。”  相似文献   

10.
吴维库 《中国新时代》2010,(12):117-117
大人如何同小孩沟通?第一抱起来,第二蹲下去,第三用他的语言,第四教他说大人的话。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年轻的父亲,女儿三岁,哭着要带米老鼠娃娃去幼儿园,说米老鼠是自己的弟弟,自己在家害怕。但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自己的玩具。这个父亲知道要用孩子的逻辑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孩子的语言与她沟通,他跟女儿说:"这个弟弟几岁啦?"女儿说:"一岁。"爸爸说:"一岁的娃娃能上幼儿园吗?要谁看呀?"女儿回答:"不能去幼儿园,要妈妈看。  相似文献   

11.
正最初,得知她要别离老公和女儿,孤身一人去另一座城市打拼,我们几个小姐妹都劝她三思而行。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源于一个新的机遇摆在她面前。她打工的这家店的老板娘,在外地开了一家分店,凭着对工作的认真敬业以及熟稔的工作能力,她有幸被委派去做  相似文献   

12.
因为超生,村领导把我们逮起来了我是安徽省阜南县人,来北京差不多四年了。我记得当时家乡发洪水,把什么都淹了,我们没办法,只好来北京找活干。她(指女儿王翠兰)爷爷最先来北京的,奶奶那时候得了高血压,也花了一些钱。我们很穷啊,在家没有什么好干的。过了几个月后,我们一家人也过来了。我还有一个干弟弟在北京,他是卖菜的,收入还可以,他让我们来北京,说比呆在家里好,我们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所以就一家人到北京来了。在老家的时候,她爷爷在公社医院,也算是个国家医生吧。我爱人也是医生,是自己开的诊所,那时乡里就只有我们家开的一个诊所,我…  相似文献   

13.
冀勇庆 《中国企业家》2013,(6):48-51,12
了解女儿眼中的柳传志,你就会知道他何以有那么多女企业家粉丝NO.15柳青北京高盛宽街博华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最终得分:3.281"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走进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的Cafe Cha,由于堵车迟到了几分钟的柳青一个劲儿地道歉。与父亲柳传志一样,她早就养成了重诺守时的习惯。作为高盛公司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她每个月总有两个星期在外地谈项目。不过,谈完项目后的她总是想尽快赶回北京的那个家。在同一个小区里,住着自己的父母亲。谈起自己的父亲,她的脸上满是笑意:"我很幸运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2004,(3):62-63
熟悉叶莺的人。都知道她是那种很少回头想事情的人。如果一定要让她对自己做总结。她总会笑着说:“在事业上,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结果也都是在自己意料之中;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可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会尽力去认真做的”。  相似文献   

15.
《财会月刊》2014,(3):I0008-I0008
最初,得知她要别离老公和女儿,孤身一人去另一座城市打拼,我们几个小姐妹都劝她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16.
●一位看过《北京人在纽约》的美国人说,如果你爱她,就把她带到上海去,这里是天堂! ●来自美、日、韩等国的在沪打工者目前有2.7万人,这几乎相当于非洲的一个小国。 ●不少人在这里已有了幸福的家。  相似文献   

17.
谭一平 《秘书》2011,(1):30-30
案例 章雅是北京京味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秘书。在办公室的“五朵金花”里,她被公认是最有女人味的。尽管家离公司不近,但是她每天都要适度地打扮后才去上班,她的打扮也确实给办公室增添了色彩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岁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妈妈身边的六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各奔东西。在东北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爸妈将我们六个孩子都抚养长大,两个上了大学,其余都供到高中毕业,也真是不易。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和事,爸、妈为我们自豪,为我们高兴。但欣慰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深深的失落。因为毕竟我们都围坐在他们身边的日子越来越少了。但在这十年中,我们每个人身边却都珍藏着一盘磁带,离家在外,想家了,我们就拿出来听听。那盘磁带,妈妈最喜欢,她时常在忙完家务和地里的农活时,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听,也时常给来访的乡邻播放,有时…  相似文献   

19.
王震 《西部财会》2005,(8):58-58
女儿的书桌上有一个上了锁的小抽屉,除了她自己以外,谁也打不开,这是女儿的“小金库”,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个记账本,女儿平时所有的收支情况都被一一列表记录在这本账本上了。  相似文献   

20.
健康,你能看得见 李蕾小姐是上海一家网络公司的CEO,每天早晨,她都要和自己的先生和女儿吃一盘不需要洗的有机蔬菜沙拉;黄先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副总裁,每天晚上回家,他都要亲手下厨为全家做一个有机凉拌黄瓜;而陈小姐为了减肥,又考虑到食品安全,特意去有机蔬菜农场订购一个定时配送的上门蔬菜……据食全食美(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代福平总经理告诉我们,在上海,正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安全、健康、绿色的有机食品.他们生产的有机果蔬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有时几乎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