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旨在实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根据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或外汇买卖,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是短期国债,但长期以来,我国短期国债发行量不足,为了解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央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2.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进择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现阶段呈现出以央行票据为主,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辅的多样化格局.本文分析了各种工具的缺陷与不足,指出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欧元区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元区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定期融资工具和最低存款准备金系统,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欧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具体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与央行票据替代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由于国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尤其是短期国债具有期限短、变现性强、市场表现活跃等特点,符合公开市场操作的要求,理应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目前,央行票据作为操作工具的局限性显现,国债具有的优势可弥补其局限。长远看,随着短期国债规模的扩大,央行票据将淡出,国债将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但当前国情下,国债与央行票据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替代,二者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相似文献   

5.
动向     
《中国货币市场》2013,(2):73-73
央行启用公开市场短期回购工具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0),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6.
市场快讯     
《中国货币市场》2007,(6):90-92
一、公开市场操作 5月,央行共发行了1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2790亿元,较上月减少430亿元(见表1)。3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三个月未动用正/逆回购这一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央行票据发行、交易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积极作用及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取代央行票据的条件还不成熟,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央行票据仍将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公开市场操作是澳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期间,澳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提供了充足流动性,成功平抑了利率波动,为澳大利亚成为本次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的发达国家创造了条件。中国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框架虽存在差别,但近期“主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动态微调”,和此后逐步实现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过渡的需要,都将公开市场操作推向了金融调控的突出位置。该文借鉴澳央行经验,提出改进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面临一系列刚难,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平台的本币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不够理想。监管层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上海黄金交易所建设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平台—银行间黄金市场,藉此拓宽央行伸缩基础货币的渠道,有效调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稳定人民币的内外价值。  相似文献   

10.
《首席财务官》2009,(5):58-59
2009年4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巨额正回购行为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沈,这种行为向市场传递了怎样的信号?是否意味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是否将引发2009年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央行回购与流动性对冲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其政策目的是通过资金的投放和回笼,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4月份以来,  相似文献   

11.
市场快讯     
《中国货币市场》2007,(5):68-70
4月,央行共发行了12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3220亿元,较上月减少6440亿元(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3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两月未动用正/逆回购这一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公告操作调节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已经在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取得极大成功。因此,有学者提出把公告操作作为我国央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取代公开市场操作。本文通过对公告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内涵界定,两者在各国实际运用状况的考察及比较分析后认为,两者之间事实上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我国央行在运用公告操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6月1日成立以来,各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予以了密切关注.本文以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切入点,研究其"双支柱(two-pillars)"的货币政策策略及其联合决策、分散执行的操作框架,并介绍了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特点及各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及其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操作框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刘微 《时代金融》2008,(10):51-52
央行票据的产生,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工具。央行票据作为替代国债的操作工具,对我国金融创新和宏观金融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央行票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央行票据的产生及现状的解释来讲述央行票据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发展状况自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开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迄今为止,中央银行使用过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工具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中央银行拥有的该工具的数量决定的,以及根据外汇资产的人民币占款情况决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也呈现出了阶段性和多样性。1996年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是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但是由于自1997年起,财政部停止发行短期国债,中央银行无法继续选择短期国债作为交易工具,为此从1998年起,中央银行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同时作为操作工具。而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增大,到2003年6月末,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00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不断增大,因为对冲工具缺乏,2003年5月开始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决定了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形成一种以中央银行票据为主,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辅的格局。结合2006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每个营业日央行票据成交量占总...  相似文献   

16.
动态     
《黑龙江金融》2014,(9):5-5
名词解释SLF常设借贷便利 央行于2013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将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7.
直接发行央行票据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发行票据,带来了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的工具创新,表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目标更加具有可控性.从市场操作工具、操作目标、灵活性和有效性以及基准利率的形成和货币市场发展方面来看,央行直接发行票据对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工具的逐渐完善和调控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公开市场操作必须以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依托.  相似文献   

18.
傲霜 《证券导刊》2010,(35):16-16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人民币710亿元。赶上"双节"时间投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有意保持净投放态势。政策仍然以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为主基调。  相似文献   

19.
张瑾 《新金融》2007,(9):24-27
在目前我国外汇占款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两大政策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而西方发达国家多采用短期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本文分析了短期国债和央行票据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优缺点,认为短期国债是更为适宜的操作工具,并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国债成为我国货币市场重要操作工具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央行票据因其不可持续性的特点,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我国应更加注重短期国债市场的发展,为未来以短期国债作为主要的操作工具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我国外汇占款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两大政策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而西方发达国家多采用短期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本文分析了短期国债和央行票据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优缺点,认为短期国债是更为适宜的操作工具,并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国债成为我国货币市场重要操作工具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央行票据因其不可持续性的特点,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我国应更加注重短期国债市场的发展,为未来以短期国债作为主要的操作工具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