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内阁总理卡·托卡耶夫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2000年5月23~30日在北京举行的哈中第三回合跨界河流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协商获得的结果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2.
近年中印在跨界河流问题上争议和冲突增多,冲突的根源是两国存在利益分歧,需要理性分析和系统应对。作者首先运用安全理论提出脆弱性与国家实力矩阵和PESTLEM威胁分析模型对中印跨界河流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分析,之后运用安全威胁评估矩阵对威胁进行评估和排序,并借助社会冲突理论提出中印跨界河流冲突的系统应对建议,认为解决中印跨界河流冲突需要模塑以"相互责任主权"为核心价值的指导原则,寻求一种共赢互利的整合式解决方案,在厘清中印双方各自切实利益关切和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与谈判方式逐步夯实流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逐步向全面战略合作延展。应对中印跨界河流冲突需在边界安全、水资源分配、上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等具体方面做出策略调整,兼顾"绝对主权"与"公平合理利用"的平衡,避免双方在跨界河流上展开资源争夺和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重视法律制度、法治思维和协商沟通机制作为当前和未来解决跨界河流冲突的主流路径,积极参与跨界河流联动机制的建立,实现中印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共赢,为亚洲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榜样。  相似文献   

3.
杨建梅 《中亚信息》2006,(11):31-31
据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叶尔让·阿什克巴耶夫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跨界河流利用与保护委员会第4次会议于2006年10月16日~21日在阿拉木图召开。会上探讨了有关合理利用并保护跨界河流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忠 《中亚信息》2001,(5):22-22
伊犁河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共有的河流,其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坡,流入中国新疆巩乃斯河后与喀什河汇合而成伊犁河,然后流入哈国巴尔喀什湖。从特克斯河源头到巴尔喀什湖河口全长1236.5公里(其中哈境内794.5公里),流域总面积为15.12万平方公里(其中哈境内5.67万平方公里)。河口水流量为329立方米/秒。该河流域  相似文献   

5.
在俄联邦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交通分会第6次会议上,俄方提出建议,试开通中、哈、俄之间的乌鲁木齐——巴克图——韦谢洛亚尔斯克——巴尔瑙尔(俄联邦阿尔泰边疆区首府)—新西伯利亚跨界公路货物运输线路,给予各方承运人50车次的指标。双方在会上约定:将在2009年6月于阿拉木图召开的俄、中、哈三方交通部长会议上继续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塔吉克斯坦的水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亚地区,水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中亚五国中,除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2个国家不缺水外,其它3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存在缺水问题。现在,水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可再生资源,人们认识到必须采取特别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中亚各国对水资源问题也极为重视,把解决各种水资源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中亚国家为了协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专门成立了中亚国家间水资源协调委员会和水利科技信息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水资源的法规法律,解决跨界河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忠 《中亚信息》2001,(5):21-21
哈萨克斯坦有近8.5万条河流和临时水体,其中长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100公里以上的有228条,10公里以上的有11500条。许多水流80%~95%的水量形成于春汛期的2~3周。河水年均总流量为125立方千米,占独联体国家地表水总量的1.4%。最大的河是额尔齐斯河(在哈境内长度为1700公里)、伊希姆河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土库曼斯坦总统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访问开启了中亚国家关系的新篇章。两国总统在会谈中很容易地找到了共同语言,可能会在共同利用跨界河流水资源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而以前中亚国家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没能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所以,有专家认为这是中亚地区国家间关系发生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2002年9月3~6日,关于中、俄、哈、蒙在阿尔泰区域跨界合作的法律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我们共同的家园阿尔泰》在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的别洛库利哈市举行。这次会议由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人民代表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阿尔泰—21世纪”社会基金会主办,并得到“东—东”合作规划的支持。来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及阿尔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  相似文献   

10.
张忠 《中亚信息》2001,(5):19-20
额尔齐斯河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干流,也是北半球10大河流之一的鄂毕河的一大支流。目前, 该河是许多城市和居民点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源泉,是水上运输干线,还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该河全长4284公里,在哈境内有1700公里;流域面积164.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流域之一,其中97%在哈和俄西伯利亚境内,3%在中国境内。它发源于蒙古阿尔泰山脉西南坡的2500米高处。流经中国  相似文献   

11.
杨军 《东北之窗》2010,(15):62-63
随着乌桓人不断南迁入塞,与乌桓人同样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也在向西南推进。至1世纪中叶,鲜卑族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流域。并第一次与汉王朝有了往来,从而促进了鲜卑人社会生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谷维 《中亚信息》2005,(7):36-39
哈萨克斯坦科技大学著名教授、地理学博士阿纳托利·瓦西里耶夫·奇加尔金从事自然生态科学研究已有40余年,他走遍了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考察了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河流、湖泊和山地,对哈国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他的很多科研成果被译成哈萨克语和英语,并被编入  相似文献   

13.
据吉尔吉斯斯坦工业、能源与燃料资源部新闻办公室透露的消息,乌兹别克斯坦准备只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关于利用纳伦河一锡尔河流域水电及燃料资源的双边协议,而忽视哈、吉、乌、塔就这一问题达成的四方协议。乌方没有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在"互联网+"时代下跨界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图书馆跨界服务概念、图书馆跨界的必要性、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发展环节、跨界合作服务形式等4个方面内容,最后总结了图书馆跨界合作服务的实践研究作用及不足,希望对今后图书馆开展跨界合作服务提供研究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妍希  曹兴 《科学决策》2023,(4):152-172
新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技术间跨界融合和不同企业间跨界合作,使得创新网络结构现有特征改变,进而加速了新兴技术的跨界创新。以智轨快运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兴技术企业实现跨界创新的行为作用机制,分析跨界创新网络特征及其背后的演化逻辑。研究发现,新兴技术企业的跨界行为改变其网络结构与关系嵌入,进而促进跨界创新实现。在此过程中,新兴技术企业通过技术跨界行为构建技术网络,促进不同技术融合,推动技术跨界创新实现;通过市场跨界行为形成市场网络,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助力市场跨界创新实现;通过推动技术网络与市场网络协同发展,不断进行跨界创新的价值创造,增强跨界创新的可持续性。该研究丰富与完善了新兴技术跨界创新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跨界污染的实证研究成果。从跨界污染的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跨界污染问题实证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策略,同时梳理了学界对跨界污染的机制分析进展。最后就现有跨界污染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在针对跨界污染的实证分析中,最早进行的是地区污染程度的差别化研究,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行政区域边界处的污染比内部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吴冬青 《科技和产业》2023,23(17):71-79
在分析产业集群企业虚拟转型中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跨界搜索和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以苏州工业区产业集群企业虚拟化转型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跨界搜索、价值共创与持续创新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群虚拟转型中跨界搜索正向影响持续创新绩效,不同的价值共创方式在跨界搜索与持续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有所差异;其中,关联企业价值共创在技术知识跨界搜索和市场知识跨界搜索与持续创新绩效作用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关联顾客价值共创在市场知识跨界搜索与持续创新作用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产业集群虚拟转型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对跨界搜索和价值共创的发展和匹配,提高其持续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赵渊 《北方经济》2012,(18):35-36
本文在阐述了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背景及概念,在深入分析当前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珊 《特区经济》2013,(12):222-223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跨界搜索缘起、发展、内涵等问题,归纳了跨界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机理的两点内容:跨界搜索的方式和跨界搜索的平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组织跨界知识搜寻(以下简称跨界搜寻)既是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研究领域的交叉研究热点,又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跨界搜寻的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首先系统阐述了跨界搜寻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和维度划分等问题,在详细探讨跨界搜寻的前因、结果、情境因素和相关变量测量等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跨界搜寻的整合研究框架,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