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所得税会计基本概述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是解决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其中确认主要包括计税项目、确认计税时间;计量则主要指税率的选择。所得税会计要依照税法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法定的程序,将应税所得全面完整地确认与计量,准确及时地反映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按照产生差异性质的不同,采用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其在会计报表上系统地反映,以保证企业资产和盈利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对新旧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准则”),与目前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94]财会字第25号)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1995征求意见稿)》(两者以下简称“旧准则”)对比区别较大。新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IAS12)的内容,标志着我国入世后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那么,对比新旧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有何区别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一、新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新定义旧准则基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的规定不同,分析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两种差异,即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准则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它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新准则摒弃了“两种差异”的概念,引进了暂时性差异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白建平 《会计师》2010,(8):34-35
<正>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进行规范(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存在差异。会计遵循的是公认的会计原则,税收遵循的是税收法规,由此产生了会计和税收的差异,进而出现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所持观点是,所得税只来源于应税所得,即只有当经济事项所得与确定该期应税所得结合起来时,才产生所得税。应付税款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企业本期利润中负担的所得税是企业纯收入的一部分,其性质是利润的分配。  相似文献   

5.
一、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分离产生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会计和税收是整个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由于两者的目的和目标不尽相同,因而分别遵循着不同的原则,规范着不同的对象.这样,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内按照会计方法计算的会计收益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之间便会产生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就要求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对某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和反映,这是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江  武凤枝 《会计师》2011,(7):68-69
<正>所得税会计(income tax accounting)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反映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整套会计原理、程序和方法。它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最  相似文献   

7.
所得税会计方法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尚未颁布关于所得税的会计准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遵循财政部于1994年6月29日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基本借鉴了西方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内容方面简略了许多。本文就《暂行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以下简称《IAS-12》)共同涉及的所得税会计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一比较,并提几点建议。一、计税差异我国《暂行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企业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财会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的税制改革,使得我国的税收制度与财会制度越来越相分离,会计和税收成为两个分支,它们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在同一企业的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核算方法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会出现差异,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要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加以调整计算出应税利润,因此,企业应选用相应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会对企业的当期以及其他会计期间的所得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笔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选择。  相似文献   

9.
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和税收。每年初税务部门对其管辖范围的纳税义务人都要作出上一年度内的所得税的应交数额、应补(退)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流动全球化、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多样化,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逐步趋向规范、合理。但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目的和适用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核算的企业会计收益与按税法规定核算的企业应税所得之间存在诸多不一致,给企业会计工作、纳税申报和税务机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充分考量中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变化而制定的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更是在许多方面引起了本已存在的差异更进一步的变化,而且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如何协调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是有关部门和专家需要注意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协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钟田丽 《上海会计》1997,(12):15-17
一、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会计与税收各有其不同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如此,往往导致企业特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出现差异。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1994年修改草案,产生的差异包括暂记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和其他差异(永久性差异)两种。。暂记性差异是指应税资产或负债额与资产负债表帐面额之间的差额,当资产或负债帐面额被转回或支付时、将产生未来期间按应税利润计算的应税额或减免额。在未来期间内应付的所得税数额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未来期间内可抵减的所得税数额就是递延所得税…  相似文献   

12.
陈鲁 《会计师》2012,(4):25-26
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与旧会计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利润表为重心转向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所得税会计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期间按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所得税准则的这次修订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要修改,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指明了中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所得税纳税人应税所得既有来源于境内所得.又有来源于境外所得时,笔者认为,应分别计算境内、外所得税,境外所得按规定单独计算补税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为了摆脱该困境,公司有动机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本文通过考察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Book-Tax Differences)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该假设。我们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本文定义为非应税项目损益)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盈余管理税负成本的行为主要发生在高税率组别,而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公司则没有呈现出该特征。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长期应计项目规避所得税负。但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税负成本较为有限,平均每1元操纵利润中,只有1.8分的操纵利润可以规避所得税成本,这或许表明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为了避免引起资本市场或税务当局的怀疑,而为其大部分利润操纵支付了所得税成本。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高税率公司存在强烈的通过非应税掼益项目规避所得税的动机。我们的样本公司中,平均而言,所得税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占资产的比例将增加0.029%;适用33%税率的公司与适用15%优惠税率的公司相比,为此所规避的所得税成本平均高达330万元。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与旧会计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利润表为重心转向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所得税会计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期间按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所得税准则的这次修订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要修改,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指明了中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陈萍 《税务纵横》2003,(12):102-103
一、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的区别 1概念不同 会计所得,亦称利润、会计利润,是会计上的一个概念,是由“本年利润”账户和损益表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于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即利润总额。它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投资的权益以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兼容"多种计量属性、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与税法的游戏规则渐行渐远,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即所得税会计差异日益扩大,如何顺利地实现二者的衔接与协调,不仅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关系到企业所得税的缴纳与征收.  相似文献   

18.
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定目的、规范对象以及适用原则的不同,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且不可消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要开展调查研究,剖析现行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存在的问题,找出内在规律,逐步建立规范的纳税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9.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税前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差异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相似文献   

20.
张镅 《安徽税务》2001,(1):24-24
企业的应税所得是依照税法有关规定计理确定的,对收入,费用的确认是遵循依法征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原则,而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是根据财务会计政策计算确定的,旨在为各方投资提供企业盈利状况的信息,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不一致,致使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经常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