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美元汇率持续疲软环境下,将继续给内外经济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换句话说,人民币从内外两个方面将不断面临持续加大的升值压力.社会对人民币升值有太多的担忧,不仅担忧它会给经济带来诸多负面效应,而且还担忧一旦允许升值,是否会开启"潘多拉"的盒子,引发国际投机者对人民币升值无止境的期望.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的各种利弊.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5,(23):15-15
中国人民银行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正常浮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初步呈现弱化迹象。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出台,我国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制度实行之 相似文献
8.
9.
一、人民币升值过程简要回顾
1994年我国进行第一次汇率制度改革.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曾经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8.28元人民币水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即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危机的厄运中苦苦挣扎的日本,l0年来一败再败,至今没有找到让经济起死回生的良方。因此,一年以来日本舆论大肆鼓噪人民币应该升值,甚至希望让中国人犯他们过去已经犯过的错误,这样经济此消彼长或许对提高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但这只能是日本一相情愿的事,至于我们怎样完善自己的汇率制度,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模式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我国官方则在多种场合宣称人民币汇率会继续保持稳定,国内一些媒体甚至还打出了“保卫人民币”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仇荣国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11):78-79
2002年年末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先是日本,后是美国,再是欧盟,接着是韩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因此空前加大,对此,本文从汇率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1994年至今我国的汇率机制为出发点,客观的分析了日美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本质动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很长时间了,其议论时高时低;笔者以为,人民币短期内不会升值.预测人民币短期内是否会升值及何时升值,必须从宏观管理当局的思维言行中去判断。 相似文献
14.
16.
2005年7月21日19时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自即时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1%),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同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民币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估现象(一种研究认为大约低估10-15%)。但这种情况不宜马上进行调整。主要理由是:首先,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可以弥补目前的内需不足,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其次,可以缓解国内通货紧缩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国内货币供给的主要渠道之一。再次,可以为贸易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需要相对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目前的形势下,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显得更为迫切:人民币为什么会突然面临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各行业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认为,鉴于国内国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议论纷繁复杂,对以上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个条理清楚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振荡上行,到10月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不到0.3%。总体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为今明两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升值幅度的确定——为什么是2%? 2%的升值幅度的确定,实际上主要考虑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总体规模以及特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适应能力。2004年我国商品贸易和服务项目顺差是32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不到2%,加上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从总量上来看,2%的升值幅度基本上可以促成实现商品贸易和服务项目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