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让敌方自相残杀,时机一到,我方即坐收渔利。东汉末年,曹操出兵攻打袁尚、袁熙兄弟,二袁只得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隔岸观火”。结果,公孙康割下二袁首级,派人送到曹营。  相似文献   

2.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的意思是,假装糊涂,深藏不露,如同雷云入冬,屯聚隐没一样。表面上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正是由于“假痴不癫”才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相似文献   

3.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的核心在一“调”字,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用假象诱敌离开有利之地,我方则出其不意致胜。东汉末年,孙坚之子孙策为了夺取江北卢江郡,给势力强大的军阀刘勋送厚礼并大肆吹捧,说服刘勋发兵降服上缭,将刘调离了老窝后,孙策立即率兵占领了卢江。  相似文献   

4.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中的“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其意是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从而打击被蒙骗的敌人,即“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暗渡陈仓"计名出自汉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相似文献   

6.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混水摸鱼”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下手,可以将鱼抓到。运用此计的关键是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主动去把水搅浑,使情况变得复杂,然后借机行事,捞取实惠。赤壁大战后,曹操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刘备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混水摸鱼”攻取了南郡。  相似文献   

7.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反间计”是指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战国时期,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即墨,即墨守将田单让人在外面散播谣言说,乐毅想叛逃燕国,去齐地称王,燕王正不信任乐毅,于是撤下了乐毅,最后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  相似文献   

8.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此计的意思是摧毁敌方主力,擒拿敌方的首领,就可以瓦解敌方的整体力量。  相似文献   

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顾及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是此计的形象体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正是乘吴国大旱和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会盟时而"打劫"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空城计"的意思是,在己方无力守城时,"虚者虚之",故意向敌方暴露城内空虚,使敌方"疑中生疑",担心中其埋伏而撤围.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招.  相似文献   

11.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9,(12):75-7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在谋略上被推为上策,意思是有计划地主动撤退,以退为进,寻找战机,消灭敌人。孙膑以走带战,将庞涓引诱到马陵道,一举歼灭,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上了精彩的一笔。春秋时期,楚庄王发兵攻打庸国,久久无法拿下。楚将师叔建议故意佯败退兵,连续七次,而庸军渐渐失去了戒备,结果被楚军一路反攻,终遭灭国。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出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水烧开了,要把水温降下来,根本办法是把火退掉.  相似文献   

13.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9,(10):77-77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通俗的解释就是“杀鸡做猴”、“敲山震虎”。古往今来,军队的将帅们常用此计树立威严,严明军纪。大国往往以此威慑小国就范,不战而胜。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建议齐桓公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国见齐鲁两国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一是指对于隐蔽的敌方,我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是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得到情报,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已惊动途中的晋国。秦军经过崤山时,中了晋国埋伏,将帅被生擒。  相似文献   

1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典出春秋时期,晋献公用屈立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得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兵攻打虢国,结果一举吞并虞、虢两国。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在合理的时机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三国时期的刘璋开门揖盗,让刘备入川,结果自己丢了老命,也是古代战争中运用“假道伐虢”之计取胜的战例。  相似文献   

16.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7,(11):68-68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真假难辩.此计的真谛就是"借局"和"伪饰".三国时期,曹操领兵南下,刘备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张飞就靠这"树上开花"之计和二三十名骑兵,一人威风凛凛站在长坂坡的桥上,阻止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  相似文献   

17.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孙膑为破“美人计”,派钟离春进宫,用隐语劝说齐王。齐王看中钟离春聪慧,欲封钟离春为后,孙膑为国家放弃个人感情,劝说钟离春反客为主,成为王宫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擒”是目的,“纵”是方法。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经典战例。诸葛亮对孟获采取“攻心”战,释放了孟获。此后孟获屡战屡败,屡败屡虏。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相似文献   

1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源于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魏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便围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国回救,并在桂陵一带设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此计精髓在于一“围”一“救”,“围”是手段而“救”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6,(12):59-5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中的“无”指的是“假”、“虚“,“有”指的是“真”、“实”,其意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话常被有些人歪曲其意,本无其事、虚拟成真。为了避免骗局不能持久、容易被人识破,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