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排交易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6月深圳市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3年11月,累计交易量超过13万吨二氧化碳,交易金额超过人民币850万元。下一步,将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试点示范工作,还将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
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试点城市;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5个试点省市先后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创了我国碳交易元年;2014年,湖北启动试点,碳交易在各地继续推进.据国家发改委网站2月发布的消息,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进展顺利,下一步还将研究尽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虽然中国的碳市场发展落后于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但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来看,电力行业都是碳排放和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也是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之一,随着下一步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电力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最近,记者走访了深圳、北京等地的碳交易市场和有关电力企业,从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与读者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一、研究背景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实行碳总量交易机制,电力行业亦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之一。"减排二氧化碳是有价值的,而排放二氧化碳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理念",碳总量交易机制将融入到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电力企业在分配碳额度基础上,通过碳  相似文献   

4.
用能权交易与碳市场的协同效应及高耗能行业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  朱磊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7):136-142
我国已实施全国统一碳市场, 同时开展了用能权交易试点。 由于节能与减排具有协同效应, 用能权交易和碳市场在覆盖范围、 配额分配等关键问题上可能存在重叠, 进而对试点地区以及试点企业的利润、 产量等关键参数产生影响。 本文建立了用能权交易与碳市场同时存在时的数学模型, 并以两个典型高耗能行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旨在研究两种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协同效应以及高耗能行业的减排策略。 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允许交易范围的重叠, 两个市场均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 通过市场内在机制二者能够互为补充, 为交易部门提供多种政策选择, 使其能够在能耗目标框架下对策略进行优化, 获得更高利润。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但由于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目前中国CDM项目主要是“出口”,国内市场几乎为零.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将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2013年6月18日,我国首个碳交易平台在深圳成功上线交易,国内其他“四市两省”碳交易试点市场也陆续启动.这一战略性的举措,标志着中国将通过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影响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形成,掌握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的主动权,引导全球碳减排活动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和工具。本文基于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的碳交易数据,分析了试点碳市场的交易和运行状况,并选取2017年1月9日至2023年2月10日碳交易价格数据,采用Bai-Perron方法和R/S分析方法对我国试点碳市场的结构突变和市场效率进行分析,测算了各试点市场的Hurst指数以及基于结构突变点划分的局部Hurst指数。研究显示,深圳碳市场达到弱式有效,上海碳市场接近弱式有效。基于结构突变点划分后各市场阶段运行效率及趋势各不相同。本文详细探究了导致各碳市场结构突变和运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欧盟碳市场作为全球首个也是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建设碳市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碳交易试点虽取得较大的发展,但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市场交易体系。基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内涵,对欧盟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发展阶段、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及特点做出梳理,并结合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得出其对我国建设碳市场的启示。探讨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全国碳市场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细化碳市场交易机制和进一步提高碳市场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市场和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实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行,首批纳入电力行业,覆盖了我国40%以上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9.
深圳作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勇敢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探索者,自2013年6月18日率先在全国启动碳市场以来,在四个履约年度均成功实现了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双重下降,结构性减排成效十分显著。同时,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的运行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住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工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上涨,初步走上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和压力,做出了巨大的减排承诺,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低碳减排政策.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中国低碳减排之路最为重要的举措.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市场搭建工作还未全面完成,这对低碳领域的从业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试点省份逐渐加入到全国碳市场,中国将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到2017年中国将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总量将达到50亿吨,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2.5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尽管国家发改委将这一阶段定义为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备受世界关注。碳市场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  相似文献   

12.
正《方案》明确提出在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规定了初期市场的交易主体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初步分析,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这些企业共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电力行业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刘江波 《中国石化》2013,(12):46-47
中国石化积极参与碳交易,搞好碳资产管理,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购买了京能集团2万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此前,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在深圳和上海启动。12月,天津和广东也将启动碳交易市场。有专家表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各地开启,作为一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碳减标手段,碳交易将给中国环保带来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12):83-83
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务勃,并提出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表明中国即将开始碳排放交易试点,中闰碳交易市场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围将在2013年形成区域减排市场,2015年形成全国市场。碳交易足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  相似文献   

15.
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根本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各类节能减排资源中的作用,从而取得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减排的效果。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鸣锣开市。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火电行业纳入管控,市场运行平稳、信心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配额(CEA)成交量为2.3亿吨,成交额109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碳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适时启动交易对于活跃碳市场重要性巨大。2023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味着CCER市场自2017年暂停以后将按下重启键。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新纳入CCER的项目类型包括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和节能增效等,从已通过审定的项目类型来看,可再生能源占现有2800个项目的 71%,是CCER的主要供应主体。  相似文献   

17.
正在所有减少碳排放的方式中,碳排放权交易是最有效的、市场化的方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性政策工具之一,也是系统性碳减排长效政策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化下属17家企业自备电厂已纳入全国碳市场,参与电力行业交易,预计石化行业很快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这势必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因此,要及早规划,成立集团公司统一的碳资产交易平台,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交易市场基本情况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经有21个碳市场在运行,碳交易总量超过103亿吨,  相似文献   

18.
国内资讯     
正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天津)中心正式成立9月6日,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天津)中心(简称"天津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天津中心依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设立,将通过教育培训、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等形式提升碳市场相关方的能力储备,为未来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和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天津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先期试点优势经验,积极发挥辐射和带动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碳排放基数大,且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增长。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的减排速度需远超发达国家,转型力度前所未有,面临挑战史无前例。电力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电力行业碳排放约占中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的40%,采取更加积极的减碳举措,推动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碳中和目标挑战的重要抓手。除了可再生能源消纳、数字化电网和碳捕捉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外,充分利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碳减排的作用,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研究,也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笔全国碳交易快速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交易系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