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P2P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P2P网贷丰富了我国金融业态,促进了草根金融发展。但因征信模式缺失已引发较多风险事件,并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模式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征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构建"行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征信模式。同时,对设想的模式做了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P2P网贷丰富了我国金融业态,促进了草根金融发展.但因征信模式缺失已引发较多风险事件,并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模式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征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构建“行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征信模式.同时,对设想的模式做了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P2P网贷平台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交易数据。但一些平台诚信经营理念不够,形成新型的互联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征信资料在征信数据库中空白较多,把平台交易信息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建立P2P平台的信用采集、信息共享、征信管理机制,对P2P行业进行征信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运用,P2P贷款行业油然而生。自2007年美国的P2P网贷上线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在形式、模式上便逐步完善和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在我国,投资主体参照国外成功经验,发展了P2P平台贷款,但是在征信的运用上和国外差距较大,造成了网络金融风险整体摊高,因此,文章以拍拍贷和zopa为例,在比较视角下进一步分析其风险控制层面的差异,以征信系统的差异性作为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21世纪进入了Web2.0新纪元,互联网与现代金融业务创新交融,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运而生。近期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在新增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正式征信系统的监管对象的同时,却将网贷位列其外,征信缺失的窘境将导引P2P网贷行业何去何从将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致力从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对其在征信和信用风险的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见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陈曦  计兴辰 《时代金融》2014,(6X):63-64
互联网在21世纪进入了Web2.0新纪元,互联网与现代金融业务创新交融,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运而生。近期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在新增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正式征信系统的监管对象的同时,却将网贷位列其外,征信缺失的窘境将导引P2P网贷行业何去何从将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致力从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对其在征信和信用风险的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见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P2P借贷的本质入手,归纳梳理了我国P2P平台的运营模式,并在平台属性和运营效率两个维度上同国外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影响我国P2P发展的主要症结:征信和监管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本文认为:平台要坚守信息展示和交互中介的本质,经营模式上要规范自律;政府应该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法规和行业准则。只有双方合力,才能发挥普惠金融的价值,使大众在金融新时代下受益。  相似文献   

9.
雷阳  黄卓 《征信》2016,(4):24-28
高效、完善的征信体系对于突破P2P的发展瓶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分析P2P平台充当信用中介的原因和弊端,探讨P2P平台的几种征信模式,有利于找到P2P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备战P2B     
P2P在进入国内以后,早期曾纯粹照搬原型模式,但由于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发展并不顺利。而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目前的P2P已经逐步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商业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类:一是与美国Lending Club相似的纯线上P2P模式;二是投资人和借款人均来自线下的纯线TPBP模式;三是小贷公司项目直接对接互联网资金的P2P模式;四是平台发放代理权,由代理工作站提供项目,平台进行销售的平台+代理P2P模式;五是以平台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为主的P2B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普及,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网络基金等交易模式相继出现。由于国内经济环境不够成熟,征信系统不够完备,对P2P网贷行业的监管不严,造成该行业尽管发展速度快,但平台质量却良莠不齐,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P2P网贷行业发展状况,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魏冬整理 《理财》2013,(12):24-25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目前中国存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第三方支付以及所衍生金融信贷服务、P2P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众筹模式、数据征信、  相似文献   

13.
李梦 《财会学习》2020,(1):180-18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而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压倒式增长的发展现状。然而涉嫌诈骗、跑路、提款难等问题平台的频频曝光也反映出P2P网络借贷模式的不足之处与发展空间。本文就我国P2P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与发展现状,揭示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和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问题平台频出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P2P网贷平台如何通过业务模式的改进来降低借贷行为内生的信用风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P2P网贷平台业务有无担保以及担保机制不同,其内生风险机制也不同。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逐步融入了"中国元素"。扩大信用评估数据来源范围、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平衡、采用个人信用评级方式是P2P网贷平台发展的方向,为适应集约化趋势,未来还应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从2012年开始,P2P网络借贷在我国急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在市场环境、征信体系、法律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不足,P2P网络借贷在给人们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P2P问题平台出现并集中爆发。本文总结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状,从法律法规、征信体系、监管和风险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以期对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小额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其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有着很大的便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借贷双方的现实需求。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征信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出现一些金融风险,导致金融犯罪多发。为稳定互联网金融秩序,保护公民财产安全,文章从P2P网络借贷的界定出发,探讨网络金融犯罪存在的类型,以期找寻解决P2P网络借贷犯罪的途径并提出侦控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P2P,英文person-to-person,意即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这一模式自2005年在英国首先兴起,2006年中国首次出现P2P平台,迄今已有10年的发展历史。截至2015年底,我国P2P借贷平台的数量达到了3853家,但这其中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仅有1748家,如此之多的平台涉及的业务不尽相同,本文旨在从我国P2P主要的发展模式和现状以及P2P未来的行业发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6,(2)
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极大关注。但频频发生的"跑路现象"无疑对P2P网贷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就意味着我国P2P网贷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以我国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为视角,深刻分析我国网贷平台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切实推进我国网贷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P2P网贷最早产生于英美国家,在健全的信用体系基础上,其模式主要是线上个人对个人。而在P2P网贷平台进入我国后发生了一些变异,这是因为我国传统金融的垄断性以及征信体系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制度的完善不能照搬国外,必须把握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是当前发展异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但随着众多网贷平台的破产跑路l'网贷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平台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继而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