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宁 《济南金融》2006,(12):3-5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限制项目不明确、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征信宣传力度不够、征信信息难以合理利用等问题,建议明确征信信息的适用范围、明确不良记录储存时限、增加更新频次、加快征信立法工作、发挥政府在企业征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征信系统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晶妹 《征信》2020,38(4):1-5
新阶段、新起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方向和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基于四个方面的认识:信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新要素;信用资本由诚信度、合规度、践约度“三维”构成,信用建设需要社会共治;信用资本需要监管和宏观调控;信用资本价值实现需要市场与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新任务、新目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湛继红 《武汉金融》2005,(12):26-27
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征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我国金融征信的模式选择,介绍了我国金融征信发展历程,并指出要以金融征信为核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信用立法滞后、缺少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机制、社会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不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完善、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大数据征信促进社会信用资源的共享,应建立个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统一社会信用码,通过构建以大数据征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全社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联合惩戒”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整个社会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内容广,必须找准切入点,才能有效铺开 1、完善和整合现有征信系统.以人民银行牵头,将人民银行现有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各部门的信用信息以及企业之问的商业交易信用信息,尽快建立起国家级统一的征信平台.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用和征信体系这3个维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建立一个可以预期的、稳定的,透明的社会制度已经十分艰巨。目前,中国社会征信工作虽然已起步了4年多,但收效不彰。继1999年上海市开展个人信用体系试点后,各省市纷纷开始建立本地区征信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上海、浙江、武汉、北京4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基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  唐德鑫 《武汉金融》2004,(10):11-13
本文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目前中国社会严重的信用缺失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理念的缺失,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对失信行为惩戒制度的缺位加剧了社会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构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以此来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唐旭 《济南金融》2006,(12):14-15
一、金融环境恶化造成银行信贷谨慎、资本市场萎缩一方面,若没有在经济增长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信贷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外流;另一方面,没有金融的支持,经济不可能长期、持续增长,信贷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但因果关系并不稳定。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盘点一下五月的热点新闻,此条理应榜上有名: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有望发布。借用一句流行的歌词:"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中国,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努力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社会信用体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钧跃 《征信》2012,(1):1-12
为保证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国采用独创的社会信用体系方式建立市场上的失信惩戒机制,并建立起大征信系统和政府信用监管系统。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展开的,理论先行于实践,有效地指导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介绍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阐明社会信用体系框架设计和其运行理论形成的过程,包括核心理念、指导思想、设计考虑、影响因素等,以及该理论的逐步完善过程,认为在技术层面上,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形成基于三项基础理论,即信息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广义的征信技术。同时,阐述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信用评级技术、企业征信技术和个人征信技术的渊源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情况,并在介绍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在上述理论和技术领域的长短优劣,力图理清社会信用体系及其相关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点,探讨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议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构建与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危机严重,全国每 年因失信违约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数千亿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诚信识别体系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地方政企合谋与信贷资源配置的数理模型来研究分权下地方政府干预信贷资源配置服务于地方政府的自身效用,结果表明地方政企合谋是地方政府在直接干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间接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且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是助长这些干预行为的关键因素。若将发现地方政企合谋与政府地方官员政治晋升与否直接相关,即能起到威慑作用,并能形成最优的防范地方政企合谋契约。  相似文献   

14.
段金锁 《征信》2021,39(2):7-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积极推进国家信用战略,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打造立体化、全方位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格局.应深入开展信用建设的理念创新、价值创新、实践创新,实现信用精神价值体系、信用伦理道德体系、信用治理体系、信用信息化体系、信用安全体系的共同建设和协同发力,方能构建科学...  相似文献   

15.
马征 《税务与经济》2006,(2):31-33,51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税收信用是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建立税收信用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建立征信国家提供纳税信用信息,完善信用数据库;另一方面,一个征信国家有完善的征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帮助税务部门更好地监控税源,激励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所以,应尽快在我国建立起税收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6.
邵天春 《征信》2020,38(4):79-81
中国人民银行安顺市中心支行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辖区信用信息整合应用。通过积极向政府汇报,与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形成“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多方参与、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牵头搭建了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自主研发、系统开放、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特征,致力于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银企供需对接、解决信息主体融资难题。通过信息共享,为联合奖惩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珍视信用的共识,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信用,针对我国信用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存在的失衡矛盾,迫切需要具有管理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的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助推作用,通过提高信用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信用供给;刺激引导信用消费,扩大信用需求;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加快信用产品市场化运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8.
信贷支持、政府支出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配置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梳理银行信贷和政府支出影响产业转型的主要渠道,采用分位数回归的估计方法,应用中国1952~2007年的数据构建相关指标,实证分析信贷因素、政府支出变量影响各产业工业产出及促进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和实际效果。结论表明,总量信贷是造成产出波动的关键因素,而信贷流向不同产业的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信贷支持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但是政府的影响也是必要而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张丽丽  章政 《征信》2020,38(3):18-25
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从政务诚信建设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信息社会中的广义信用、政府信用、政务诚信,提出"政府信用"是由一国的社会制度、治理方式所决定的,国家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政府信用"是否牢靠的根本因素;"政务诚信"是由各级政务主体的行为所构成,是社会主体评判政务可信度的凭证和依据。通过对政务诚信建设的重点进行梳理,对信息社会中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政务诚信管理系统建设和政务诚信评价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政务诚信建设应以分步实施、注重创新和实事求是为原则,重点加强政务公开、行政履职、勤政廉政、依法行政、政务创新和失信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