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的来看,东北经济结构调整迟缓,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仍在继续下降,由2002年的11.1%下降到2006年的8.6%,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老工业基地表现为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活力不足。因此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铁煤集团如何抓住机遇,为振兴辽宁经济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世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模式与启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辉  吴朝霞 《开发研究》2005,(3):119-121,44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是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难题,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课题。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中,我们有必要探寻国外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研究和借鉴其改造与振兴的经验,并以此来选择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支点与途径。本文立足于对世界各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的研究,提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辛卫东 《北方经济》2007,(5):134-135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东北三省带来重要机遇,也为内蒙古东部盟市特别是锡盟地区借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锡盟具有丰富的煤炭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备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后备区和资源接续地的优势条件。当前,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顺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能源和金属矿产需求的形势,趁势做强做大能源工业、矿产采选加工业和冶金工业,加快锡盟的工业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1.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经济规模明显扩大。2008年,  相似文献   

6.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13年工作要点》,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自2003年中央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和转型已历时10年。作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国务院原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笑言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一直都拥有“东北情结”。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海陆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对外开发开放和财富聚积的趋势,正呈现出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联动推进的蓬勃态势。进一步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外开放水平,既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加开放和更富活力的海陆联动战略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高悦 《辽宁经济》2007,(12):15-15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大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所以,深入探索"东北现象"的成因及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对策,不仅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中央支持东北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得到落实,辽宁开始步入老工业基地全厦振兴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推进,需要以科学发展观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平台。开发建设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现已更名为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既是辽宁构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金融支持问题。对于金融更好地支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大军 《辽宁经济》2007,(10):10-11
随着中央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迎来了振兴和发展的历史机遇,这关乎全省人民的利益,不仅需要中央的大力扶持、政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而且也需要各行各业借此机遇高速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工业化发展成效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资源和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降低政府的干预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振兴发展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务院又出台了新的政策以支持东北的振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比较集中的辽宁,必须通过制定特殊的政策,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使辽宁成长为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转眼间,2013年就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周年了。恰逢此时,哈大高铁开通了,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这表明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调整列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张永 《辽宁经济》2005,(2):26-2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国家目前的重要战略之一。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来说,不仅仅是工业的振兴和经济的振兴,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过程。这里的社会发展,我们主要指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受计划经济影响大,传统的公共事业发展落后,亟需新的发展,以适应整体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相似文献   

16.
振兴东北,首先要振奋东北人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解放东北人的思想 ,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首先要振奋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力量源泉。发扬创新精神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竭动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坚强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7.
自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以来,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代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瞩目全国的骄人成绩。从国企改革到对外开放,从科技创新到民生改善,辽宁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撰写着历史性的答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郑时  郑文  金霞 《北方经济》2007,(2):42-43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东北现象在我国出现,并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当前中央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宏观管理机构对东北问题的更大关注与全面讨论。截至目前,理论界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研究仍然很少。学者们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以大工业生产模式组织进行改造,要依靠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调整东北所有制结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采用多元化融资渠道。国家、东北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对此则表现出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宏观调控对策仍较多,而立足企业微观经济主体运行与宏观管理联系的对策相对较少,急需更多的对策研究供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根本指针。用这样的发展观为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需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持续低迷,GDP增量在全国连续垫底,引起了全国对东北经济的关注,并引发了各界人士对东北特别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问题的相关讨论.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为重振东北经济指明了根本出路和方向.结合辽宁实际,在分析"四个着力"基本要求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