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业态:始自零售业态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态”最初用于表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始逐渐从零售业扩展到服务业,进而拓展到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业态”一词逐渐被用作表征一切产业活动的存在形式或实现形式,为有别于传统的“零售业态”,而称之为“产业业态”。现有采用“业态”名称研究零售业以外其他行业或产业的文献,绝大部分都只是引入了“业态”的名称,或简单类比零售业态进行了界定,罕有对“产业业态”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产业业态”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界定,展望了产业业态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时代经贸》2010,(23):32-32
永旺商业有限公司是由亚洲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日本永旺株式会社独资投资的外商零售企业,注册资金为1亿人民币。以发展京津和华北地区的业务为主,其中业态主要为大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超市,食品超市。目前已在京开设永旺国际商城购物中心和JUSCO朝北大悦城店两家店铺,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日本便利店发展过程的实证研究,描述了零售业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而从经验上证明了零售业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便利店目前基本进入成熟期,便利店的改革与行业重组将会持续进行下去。借鉴日本的经验,在中国便利店的导入期,政府应制定有关政策,零售企业也应及时把握市场机遇。  相似文献   

4.
美国和日本零售业态的发展具有相同的特点 ,这对发展中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美国、日本的零售业态进行研究 ,以期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辉  马小欢 《时代经贸》2006,4(12):35-35,37
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零售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对零售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就现代科学技术对零售业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零售之轮"理论及对我国"农改超"困境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零售之轮”理论是解释零售业态演化的著名理论假说。以新“零售之轮”理论为依据,根据生鲜食品零售业态的特性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与引申,在此基础上规范性地解析了我国“农改超”的困境。认为我国“农改超”主要是以模仿新零售业态的形式导入,并非是零售技术进步所驱动;在技术边界线约束下,与农贸市场相比,当前超市因定位偏离消费者偏好中心失去竞争优势而难以成长为生鲜食品的主导业态;在消费者边际效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农贸市场与超市经营生鲜食品共争共存将会持续。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跨国零售企业经营的长期战略、市场调查状况、零售店铺业态的定位、选址、销货中的低价策略、服务上的非价格竞争、本土化策略、运用高科技提高竞争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便利店是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是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为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的业态效用有以下特点:①便利店的商品形态效用。无论从商品的加工还是包装上都是最接近消费者需要的,体现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②便利店的时间形态效用。从营业时间和布局及收银速度等方面满足人们即时购物的需要,节省顾客购物时间,提供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③便利店场所形态效用。以极高的分散程度和覆盖范围提供更高的流通服务水平。④便利店的商品组织…  相似文献   

9.
零售业态的生成与演进:基于知识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零售业态的车轮理论是以竞争优势和技术的外生论为基础的。把企业的知识理论运用于零售企业及业态的分析可以发现:零售知识螺旋是业态生成的微观基础;零售业态螺旋是业态演进的路径特征。与车轮理论相比,螺旋理论兼顾了业态运行中的竞争与合作、成本与收益,并揭示了业态竞争优势的源泉,因而对我国零售业态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并存与发展是零售商业为满足最终消费者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整合是在逐步围绕"以消费者为本"经营理念下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零售业态演变的基本轨迹显示:消费行为影响并推动零售业态的变革,而零售业态的变革反过来又引导与塑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分析零售业态变革与消费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我国零售业态与消费需求适应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