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既有逻辑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它始终没有从一些具体的问题中独立出来,建立形式化的系统,形成一门独立的、充分发展的科学.这主要取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同时,汉语的象形特点、中国古代理论科学的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核心范畴是指既能够客观反映某一理论体系概念链条的本质内容,又能够充分体现该理论体系的特征、过程及其趋势的基本理论概括。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有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系列,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而且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管理在实践中行为要科学,理论上范畴要科学,阐释时结构与体系要科学,包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要科学。科学化既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要求、特征、逻辑与归宿,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现、实现与生命。  相似文献   

3.
核心范畴是指既能够客观反映某一理论体系概念链条的本质内容,又能够充分体现该理论体系的特征、过程及其趋势的基本理论概括.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有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系列,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而且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管理在实践中行为要科学,理论上范畴要科学,阐释时结构与体系要科学,包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要科学.科学化既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要求、特征、逻辑与归宿,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现、实现与生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应当注意到中国古代逻辑对其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墨子“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在阐述“义利”论、生财论、商品交换论思想时的应用,探讨了作为墨子经济逻辑思想有机构成的“权”论、“效”论等逻辑方法,并尝试将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观点作对照,启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古代是否有旅游的认识分歧实质上是旅游概念认识的分歧。探讨古代是否有旅游的问题,涉及旅游概念的界定与旅游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依有关旅游的概念界定范式分析,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出现旅游活动,而殷商时代王公贵族的巡游、田猎等活动,或可看做是中国古代旅游的滥觞;中国古代旅游的发展经历了功利型旅游与审美娱乐型旅游两个阶段以及若干高峰;不受功利约束的审美娱乐型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的下移扩散与空间扩展。对古代旅游的认知不能完全以现代旅游学理论为圭臬,而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加以考察,从而使认知趋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而战争中的军事武艺促进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先后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时期,战争与武术的关系愈演愈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代战争中武术,包括兵器、兵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武术在战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和不同的逻辑规律。透过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和逻辑规律发现,要想实现城乡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  相似文献   

8.
现代监狱与古代监狱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监狱制度有着四千余年的历史,内容丰富,体制完善,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脉落,将中国古代监狱发展沿革分成起源、产生与初步发展、成形、完备、继续发展等几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包含了每个时期的制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监狱的特点并给予了评价,以期能从中探索出对当今中国监狱制度建设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国古代的货币金属主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货币理论的特点,对周朝至清朝的货币金属主义货币理论的起源、发展作了阐述,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古代的演进脉络及其历史作用和理论症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精神与中国话语体系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两个核心”和“四大方面”两个主要维度予以把握,其演变历程包括古代的“孕育与积蓄”期、近代的“激荡与磨砺”期和现代的“重塑与新生”期。在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与中国话语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生成逻辑。中国精神涵养化育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造就其注重人文、凸显教化和推崇礼仪等特征;中国话语体系承载中国精神的绵延发展,固守民族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精神创新前进。我们应在弘扬中国精神中营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机制,具体包括以爱国主义统领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全面推进机制、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重点突破机制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话语体系守正创新的实践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从"辨证"的认识视野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科学原则与中国特色的辨证统一;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辨证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辨证统一;文化传承与面向现实的辨证统一;立足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越南汉文小说虽然移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但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小说题材、模仿类别、小说艺术及小说作者等方面。出现不平衡的原因,从小说外部讲,主要涉及越南社会历史状况的特殊性、汉文学在越南的地位,以及文学表达工具等问题;从小说内部讲,主要涉及小说创作传统和汉文小说家创作心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名”逻辑,是我国古代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名”的理论,来规范思维和行动,以矫正“名实乖乱”社会现实的古典逻辑理论。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针对当前“名实淆乱”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经济逻辑的视角来对“正名”逻辑进行现实的解读,深入发掘本民族的逻辑思想,以捍卫社会理性,维护社会经济的公序良俗和公平、诚信。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大学古汉语教学,跟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古汉语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在古汉语教学中注意古汉语教学的层次性、相关学科的协调性、学术与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诗歌,读后发入深思,催入奋进,能极大地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特点、发展历史、审美趣味,分析了中国古代哲理诗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提出的义利观为他的变法改革做了理论准备。他赋予传统的义利观以新的内涵,使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也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义利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深度剖析王安石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