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战略管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外部的、有吸引力的产业结构;而资源为基础的学者则把竞争优势的获得归为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以战略适应的视角为基础,则得出是环境与资源之间的适应创造了竞争优势;根据环境和资源背景,选择恰当的战略(企业家创新、能力构建和构筑竞争壁垒),获得并保持动态战略适应,企业就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集群企业如何在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是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焦点,基于知识观从网络视角解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首先对集群企业网络研究视角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知识网络、组织学习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机理与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通过集群知识网络不断获取知识资源并提高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新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长远发展,需要通过不断整合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两大战略资源以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而构建并提升竞争优势。从知识资本和组织性格出发,引入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形成路径的概念框架,并以370份调查问卷数据为支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对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形成有直接正向作用,并分别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产生间接作用;组织性格可以直接,也可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间接促进核心竞争力形成,但对竞争优势的形成只能通过中介变量施加影响;知识资本有利于组织性格形成,核心竞争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不显著。由此,提出企业组织应该整合知识管理与性格管理进行知性管理,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以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对知识、技能等资源的独到整合控制能力;其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即较强的竞争差异性,良好的扩展应用潜力;其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也无法市场交易取得,它依附于企业文化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黄汉民 《经济管理》2003,(12):42-46
企业拥有资源(包括知识、技巧、能力等)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资源的综合能力及其作用机制,企业的资源是难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组织资源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知识的基础作用入手,结合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等理论,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模式和基于此系统的持续竞争优势模型,探讨了企业组织如何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和能力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对于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和维持竞争优质,存在不同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竞争优质的持久性;能力基础论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资源和能力;组织的行为制度观则认为,资源配置的背景将对可持续性竞争优质起决定性的作用;战略选择观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综合观将内外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作为可持续竞争优质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依托学校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个性和优势在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内核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训首先要树立长远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四是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加强环境建设;五是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研究新经济环境中企业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以及持续竞争优势来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阿里巴巴为例,基于案例研究分析方法,从知识管理和性格管理耦合视角出发,在探究知识管理与性格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阿里巴巴的知性管理体系,并对其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巴巴的知识管理体系由知识资本管理和知识流程管理组成,而性格管理体系则倾向于选择ISTJ型;知识管理与性格管理存在耦合关系,并且在不同组织发展阶段存在演变;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知性管理体系,并在经历三阶段演变后逐渐 “知性合一”,由此使得知性管理体系成为其商业生态系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虽然早期对集群形成和获得竞争优势分析主要集中于对外生因素的分析,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内生因素才是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集体学习、集体知识在集群租金获取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组织学习角度来分析集群竞争优势和租金的来源,提出通过集体知识积累产生集群彭罗斯租金,由于彭罗斯租金的组织根植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集群锁定导致集群衰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内在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动态知识管理能力的三层结构模型:基础层、转化层、应用昙。突出强调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而对知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模型的三层结构明确指出了各层能力的构成、角色和作用,便于组织深入了解自身知识管理能力的状况和提升途径,使组织能不断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资源,从而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动态能力框架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IT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组织动态IT能力的构建有赖于组织四方面的工作:建立和有效执行与IT相关的组织惯例;积累和配置有价值的组织IT资源;进行IT投资决策时考虑组织环境中各种因素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持续的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13.
资源观的价值决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资源现进行经济学解释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资源的价值决定问题。资源现在竞争优势命题上,存在着同意反复;资源的价值是外生的。它对于分析竞争优势作用有限,其意义主要在于分析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基于企业资源观的从组织学习到竞争优势的传导机制,认为传导的媒介是异质性的知识与技能,而隔离机制限制竞争优势被模仿。研究认为竞争优势不仅存在于产品市场,也存在于要素市场,还需要注意企业内部的组织因素。  相似文献   

15.
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实现柔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竞争机制逐渐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成为竞争性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不同组织的目标各不相同,但从社会中获得各类资源,保持竞争优势,最大程度实现其目标是竞争性组织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企业知识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分析了网络环境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知识资源。组织学习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激活、整合并产生新的知识,提高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不确定性的能力,使企业获得并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静鹏 《经济管理》2002,(12):25-29
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针对当前复杂快变的竞争环境,提出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不断获得异质性资源,探讨了资源生成的过程,企业家能力在企业资源生成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具有持久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主要特征.它参与到了企业战略实现中的决策、执行、管理、文化、人才以及营销等过程,促使企业之间由静态竞争转为动态竞争.企业战略实施中,竞争优势的构建形成了企业管理的最基础模式,企业的资源战略、人才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以及知识战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促使企业通过管理资源的全面优化获得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竞争优势动态发展分析以及超级竞争和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对企业战略实施中的竞争优势构建提出了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波特的产业位势论认为,企业的超额利润率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而企业能力论则认为,企业的不可仿制的内在的资源、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从企业能力的经济特性看,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使其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但具备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融合耳动的过程中,寻求培育既有能力及构建动态能力之间的平衡,才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知识流动的综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支持全球竞争战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正在由传统的价值链连接形式向“全球网络组织”转变,基于组织结构的创新,获得更有效的全球化内部配置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说,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内部跨单元的资源流动,尤其是知识资源的转移与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