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5-2006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抚养比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统计指标。在我国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两方面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呈现缓慢上升的反向动态变化趋势。本文将人口抚养比融入时间坐标和空间结构中进行分析,从我国近十二年来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经验数据得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同时指出这种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这对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环境,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将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中国1998—2012年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固定效应、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正的显著影响,即老龄化是导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的原因;而少年儿童抚养比与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基于此,为缓解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并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提高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对我国未来社会抚养比、社会保障及消费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给我国现行的养老体系带来一系列挑战,我们应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扶养比高、城乡间不平衡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产生了一定影响,必须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迅猛进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直接加重了财政的养老负担。只有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要求财政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加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宁夏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老年抚养比1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宁夏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加大,2020年宁夏首次出现养老保险收支缺口。本文基于宁夏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对未来养老保险收支缺口情况进行测算2,结果显示:预计未来5年宁夏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达到峰值,随后老年人口占比将加速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年加深,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持续扩大,预计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增速达到8%以上,才能保障未来养老保险收支总体可持续。基于此,本文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科学合理运作养老保险基金、促进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7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加剧,今天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化养老变得愈加迫切。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种可供我国农村地区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8.
延迟退休已成为国际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增速减缓,国家支付养老金压力增大。延迟退休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政策实施也一波三折。基于劳动力测度指标,如劳动力参与率、老龄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抚养比等为参考依据,得出了目前我国实施的退休年龄制度已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而理性得出延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显著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总体运行平稳,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应当通过"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等对策措施,以确保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1985-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考察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的影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结论表明:少年儿童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储蓄正相关;GDP增长率、消费价格指数CPI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负相关.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北京市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做出预测,针对预测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其对居民储蓄产生的影响,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政策对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合理人口布局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当前以户籍制为基础的财力配置机制、财政教育投入失衡、住房保障支出力度弱、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财政忽视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退地农民跨区财政补偿机制设计缺失、土地出让收入在政府间的分配不合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不合理等八大财政政策因素制约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布局。研究解决上述财政政策因素对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的约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求、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责任、社会保障制度资源的支撑能力"三个命题.提出构建"广覆盖、多元化、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模式,实现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认为建设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建立不同的社会保障群体的制度平台,实现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转移过渡,建立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群体的政策通道,促进城乡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状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触目惊心.建立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现行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是对历史的进步,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流动人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治本之策,本文提出了建立"农村计生家庭夫妇‘体面保’养老制度"的政策主张。其最大意义在于,由于与计划生育国策捆绑在一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要负担的人口将会逐步减少,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并轨也将成为可望又可及。为考量其可行性,笔者选择江苏睢宁做了一县调研。对预期财政负担的测算表明,在我国推行和实施该制度即便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老龄人口分布不均等特点。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把握好“人口红利”黄金期,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难以适应失业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剧增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需要,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刻不容缓,体现在税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确定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框架等方面更应先行。  相似文献   

17.
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帮助和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加强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来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而为实现我国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已经超过106的警戒线,近十几年来婴儿出生性别比过高的趋势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拟从影响人口性别比的三个方面即婴儿出生性别比、两性保存几率的差异和人口迁移,特别是婴儿出生性别比方面分析中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日两国的人口特征数据,实证研究了中日两国老龄化过程的差异、老龄化对两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老龄化的政策。研究发现日本老龄化比中国提前约20年到达,在未来持续老龄化的作用下两国人口特征会趋同;日本养老金体系、储蓄率以及产业结构受老龄化的冲击比中国更严重,中国老龄化的负面问题目前还没完全暴露。日本政府通过积极的生育政策、移民政策、延迟退休政策、银色资源开发政策以及产业调整政策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显得相对迟缓与保守,目前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效果都不明显,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生育配套政策、产业政策以及高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应对潜在的老龄化威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愈发凸显。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既是人类发展权的现实写照,更是外来人口的希望所在和奋斗的着眼点。通过里克特量表对杭州市外来人口的就业满意度进行测量,并采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从外部法律环境、政策制度、社会公平、社会组织、个体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外来人口的劳动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