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改革财政体制的若干政策意见董霞飞苏明执笔分税制是改革财政体制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转换原有财政分配的运行机制,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界定和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把收入分成包干转变为分级分税分率...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政府间管制所引发财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钢 《涉外税务》2002,(8):17-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间管制的情况也日益增多,而在我国这些政府间管制已经对财政体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原有的管制目标难以实现,并伴随产生新的财政问题和制度变异。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间管制理论和经验,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法律和民主体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减少政府间管制产生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从财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方面明确了新时期我国财政改革基本取向。本文立足于地方视角,针对当前我国财政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对我国财政制度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制度的实证分析和改革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制度的实证分析和改革设想吕炜改革以来,财政作为突破口,其体制虽然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分灶吃饭”、“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到地方财政大包干等多次变动,却始终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财政体制在短期内如此频繁的变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事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完善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并在近几年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目前该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要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中存在的缺限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分税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出现的问题是县乡两基层财政困难,主要原因是分税制没有贯彻到底,基层们实行着分成制和包干制,这种状况主要是我国财政层级过多造成的。减少层级的扁平化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乡财县管、省直管县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有意探索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税收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之一.财政税是我国税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改革,原有的传统的财政税收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因此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来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主要从新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存有的不足入手,浅谈新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的改革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和某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一些改革和完善。 一、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 1、关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 过去,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农村、牧区的集体经济组织,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已经  相似文献   

9.
董福才 《中国外资》2011,(20):64-64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展的阶段。人们越来越相信,财政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财政运行规范化,以及财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财政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我国,随着财政改革不断推进,财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将就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展的阶段.人们越来越相信,财政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财政运行规范化,以及财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财政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我国,随着财政改革不断推进,财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将就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狭义的财政体制即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的制度。我国的财政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完善,但始终带有较强的集权特征。本文回顾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再结合当前国情分析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可能的改革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2.
财政与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问题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事关国民经济的能否正常运转.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与税收体制,才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节收支平衡,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财政与税收事业.本文将重点分析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深化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硕 《河北金融》2010,(2):50-51
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习惯称为预算会计。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有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我国1998年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而政府会计只有制度而无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构成。本文分析了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政府会计标准建设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以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经历了各项改革举步维艰的坎坷曲折。在改革的三十年中,财政各项改革始终担当着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角色。中国的财政改革就是一座丰富的转轨经济财政改革的实践库。改革到今天.我国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基本方向、以预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已经深入开展。财政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财政改革势必会影响政府行政方式和机制的变革。如何以财政改革为杠杆,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来引导构建公共行政体制,促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欠发达地区财政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财政与公共行政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拮据的财政现状是政府职能“缺位”的直接原因。欠发达地区拮据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一是…  相似文献   

16.
分税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分级预算体制,已在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得以普遍应用.许多国家的分税制经过了一、两百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制度.我国于1994年1月1日实行了由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级分税的财政体制转变的改革.分税制在我国的十几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它基本上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加强组织收入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也越来越凸显出其与国际社会的不适应性.我们对此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纵观我国的财政史,在三十年的改革浪潮中,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家与企业之间通过税收明确了分配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初步的分税财政体制:政府与市场之间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尚有许多不完善、不协调之处。  相似文献   

18.
吕炜 《财政研究》2020,(11):43-55
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内涵和实践经验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问题。财政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不仅构成观察和思考中国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视角,还为探索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框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分析方法。从财政的视角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的实践价值和制度意义,为形成和丰富中国自己的财政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场域,也蕴含着财政理论实现突破、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当前,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既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首批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们水利部门要做好以上工作,对促进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玮 《上海财税》2001,(7):10-13
财政模式不仅是一个事关财政全局性改革的实践问题,而且也是财政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问题。综合考虑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对所有制和公共财政的几点新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