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伟 《董事会》2009,(9):84-85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但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于制度的作用逐渐有所认识,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制度崇拜”。重视制度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不意味着道德不重要。事实上,任何制度都需要道德的支撑。公司治理也是如此,中外公司制度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道德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重构道德伦理,是真正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刘银国  宋慧 《董事会》2008,(7):70-71
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都表明,良好的董事会文化是促进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构建诚信、和谐的董事会文化是促进董事会决策更加有效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将成为这一阶段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国企业是否能成功地走出去,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关键取决于自身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平台。目前急需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规范,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钟武 《董事会》2005,(11):93-95
“公司治理”完全是个外来词;英文写作Corporate Governance,其意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产权结构下对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体系;是控制、管理公司的一种机制。即使在西方;公司治理的历史也不长,受到普遍关注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来到中国就更短了;直到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才开始重视公司治理问题。2002年公司治理再次引发人们广泛、深度地探讨,因为美国公司向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著称,然而这一年安然、世通等大牌公司却相继崩于公司丑闻。善于以制度说话的美国人立刻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算是给美国的公司治理漏洞做了了结。  相似文献   

5.
徐向艺教授等通过对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的系统分析以及我国公司制改组和企业制度改革实践的理性思考,撰写并出版了《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公司》)。阅读全书,感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用来规范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明确股东、董事会、经理层权利、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它决定公司的运营目标,规范了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间分配等企业运营的决策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根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原电力部统一经营管理的部分发电厂进行了公司制改组,成为独立拥有法人财产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随后有的电力公司对一些存量发电资产进行重组,发起设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国家利用专项资金组建了一些大型发电公司。此外,一些颇具实力的境内外经济主体在发电领域进行投资,也组建了公司。据初步统计,我国存量发电资产中,约有三分之二属于各独立发电公司。随着独立发电公司的设立,各公司普遍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并能够按照公司章程的…  相似文献   

8.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及经济学分析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是指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在现代企业中选择和激励企业家为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服务的制度,包括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则包括股东、  相似文献   

9.
《化工管理》2004,(11):22-23
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公司内部各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制约,但也有其缺陷。首先,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效用目标不一致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功利目的而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这种背离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即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单方目标,采取经营中的短期行为,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目标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而为了一己私利背离股东的目标,这种背离,不仅危害了股东,还危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见链接案例一、案例二)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专用化的内生公司治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力资本专用化已日渐成为诸多公司成长与竞争中的一种战略选择,但人力资本专用化在改变公司财富创造的源泉并具有创新意义上的环境动态适应性时,亦会内生出诸如公司主雇双方的“讨价还价”、公司权利分配结构的边际调整、公司治理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及公司潜在创新需求的治理保障等诸多不同层面的公司治理问题。在人力资本专用化的条件之下,人力资本专用化投资的公司激励机制、基于人力资本专用化的公司财富增长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理论逻辑与治理结构的相应变革与完善均系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李勤 《董事会》2008,(1):96-98
公司治理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理论上虽然有很多探讨,但缺乏实践。谈治理,世界上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我们对治理的认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企业我原来是管理层,虽然很好地处理了许多治理问题,保障和促进了联想的健康发展,但当时并没有从治理的角度更深层地认识问题。后来从2001年担任神州数码董事长起,进行了六年的治理实践,才意识到治理的重要,深感我们国家的公司治理仍然处在探索期,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有自己的明显特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各种治理经验,但从根本上讲,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探索出符合中国企业的治理原则,做公司治理,需要学习治理理论,但更要强调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的多样性与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是指控制和管理公司的方式,是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的总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固定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模式多样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指出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利弊与要求,提出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仲继银 《董事会》2005,(6):98-99
对于所有对公司治理问题有兴趣的人来说,无论是在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在公司治理准则与政策领域,卡德伯里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在我看来,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卡德伯里报告,二是国际公司治理网络的全球公司治理奖。  相似文献   

14.
王巍 《董事会》2007,(1):34-35
中化国际公司治理的实践对国内其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化国际是中化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这几年来中化国际的资产质量和利润水平一直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这为中化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当然,也与公司治理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中化国际董事会中有11名董事席位,大股东董事占3个,公司内部董事占3个,独立董事5个。  相似文献   

15.
秦永法 《董事会》2009,(1):46-49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精神的指引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董事会制度作为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治理机制已基本形成。尤其是国资委成立后在中央企业推进董事会试点,拓展了仅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投资主体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肖作平  苏忠秦 《董事会》2008,(10):76-77
自证监会出台《关于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来,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财务造假事件频现,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与公司经济天生相伴。公司治理本质上是用于决定和控制一个组织的战略方向和业绩表现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全球资源争夺的加剧和动荡多变的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网络化正在成为转型期我国企业重组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公司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最基本的组织特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司治理结构在本质意义上是指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企业改革》中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应是公司处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作为…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合约的制度基础、演进机理与治理效率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最优公司治理合约是人们在给定局限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社会制度基础就是公司治理合约选择的给定局限条件。社会制度基础主要影响产权界定类型和界定效率,进而决定包括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在内的总交易费用以及交易效率,导致人们所选择的公司治理合约形式不同。特殊关系治理合约和普遍关系治理合约是两种典型的治理合约形式,其内生和外生交易费用的值不同。内生和外生交易费用是相互替代的,科学选择治理合约形式可以有效降低总交易费用。社会制度基础发生变化,最优的治理合约形式也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而制度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简单模仿他国的经验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化工管理》2004,(11):21-2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公司治理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由于两权分离反映了契约控制权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拥有的信息量不同,决定了各利益方之间存在不对称和不完备的契约。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是公司治理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