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银保合作发展阶段、现状的简单介绍,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等方面的分析来讨论我国银保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我国目前银保合作存在的风险政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如何建立我国新型银保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保业务1997年起源至今已历时15载,银监会90号文件预示着中国银保渠道已迎来“后银保时代”,新时期下银保模式的变革和选择已成为关乎我国承接国际银保模式变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将从我国银保合作现状问题、银保专业化优势、国际经验借鉴以及银保模式选择灵活性四个方面对世行专家针对中国银保市场问题提出“银保专业化”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关于银保专业化渠道成本考量、银和保发展失衡“担忧”以及银保专业化重点等主要事项.  相似文献   

3.
於力 《时代经贸》2012,(18):188-188,190
中国银保业务1997年起源至今已历时15载,银监会90号文件预示着中国银保渠道已迎来“后银保时代”,新时期下银保模式的变革和选择已成为关乎我国承接国际银保模式变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将从我国银保合作现状问题、银保专业化优势、国际经验借鉴以及银保模式选择灵活性四个方面对世行专家针对中国银保市场问题提出“银保专业化”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关于银保专业化渠道成本考量、银和保发展失衡“担忧”以及银保专业化重点等主要事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贷款风险分散机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再担保机构一直致力于完善银保合作机制,加强银保沟通,实现银保风险共担。国外一些再担保体系在银保风险共担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值得我国再担保体系学习和借鉴。本文以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动态仿真模型。将江苏省再担保数据,代入模型仿真模拟,研究银保风险共担对信用再担保体系系统模型内主体经济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在银保合作中承担一定风险,可以抵御代偿率增加对再担保体系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再担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银行能够获得更为长远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银行保险(Banc assurance)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银保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销售误导、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银保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银行与保险公司三个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困扰银保合作的因素、促进银保业务规范发展、推进银保双方合作战略升级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 ,目前 ,我国银保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相当多的一些问题。因此 ,完善我国银保合作 ,实现共赢局面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凯文 《新经济》2016,(6):68-6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银保合作相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挑战,保险公司和银行双双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采取了积极的合作,但其中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银保合作的重大意义,还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等。  相似文献   

8.
叶朝晖 《生产力研究》2004,(7):46-47,84
银行保险是银行和保险公司采用的一种经营战略 ,不同银保合作模式决定了双方合作利益的实现程度。受法律制度的制约 ,我国银保合作属于初级的销售协议模式。银保业务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保险公司逐渐陷入该项业务利润大幅削弱甚至亏损的被动状况。如果分业经营的法律不能有所突破 ,保险公司不得不面临银保发展战略的再次选择。在短期内 ,保险公司需要采取措施改善银保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加强银保合作 整合资源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宁 《经济与管理》2003,(2):52-52,54
开展银保合作的必然性可从客户、银行、保险实现“三赢”的角度来论证。我国银保合作目前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政策面及业务上的诸多原因,在模式选择及业务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深化银保合作需要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下,银保合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银保合作对其参与主体(银行、保险公司、客户)有着不同的影响,银保合作中存在的从业人员保险理念不足、产品单一等突出问题,分析总结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提升理财专员服务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等等。  相似文献   

11.
银保合作不畅造成的担保难,削弱了担保业为中小企业增信作用的发辉,文章通过对银保合作障碍的系统分析,提出密切银保合作的路径与制度建设架构。  相似文献   

12.
浅析银保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经济师》2006,(1):44-45
银保融合是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通过一体化的形式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销售渠道的共享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战略。我国银保融合主要存在合作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代理产品趋同性强、同质化严重,保险公司的银行专管员素质不高和监管的政策和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等问题。为适应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国的银保融合应加快深层次的合作发展,开发适合银行代理业务的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开放进程的加快,银保的真正融合在中国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银保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开始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它是银行业和保险业迎合顾客需求,开拓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国的银保合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快速.但同时也存在着产品单一、营销积极性不高、合作短期化等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银保合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困扰银保合作的问题,以促进银保业务向着长期稳定的舍作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得到了稳定和强化,混业改革正在进一步的开展深化当中。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从银证合作、银保合作、证保合作、金融控股集团、互联网金融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然后指出目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混业经营背景下银保合作模式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 《现代经济信息》2011,(14):190-191
混业经营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我国至今仍实行分业经营。在此背景下,"银行保险"这一特殊模式的未来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银监会"90号文"的发布进一步引发了业内对当前银保合作模式的热议。本文通过研究混业经营的形成原因,深入挖掘发达国家银保合作模式的发展规律,最终为我国银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银行和保险形成战略联盟促进了金融一体化发展,但在目前银行业和保险业迅速扩张抢占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下,新经济时代银保联盟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阐述银行保险涵义并总结目前银保合作现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良性发展提出建议,进而提出我国银行保险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战略联盟合作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银行保险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着重从保险展业及其监管的视角,建议银保双方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推动我国银行保险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银保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保合作(Bancassurance),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借助银行卖保险”,也就是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实现保险分销。狭义的理解,银保合作就是指寿险公司通过银行出售寿险产品、年金及其他投资产品;广义的银保合作除了狭义的内涵外还包括银行通过其寿险分公司向自己的客户出售寿险产品与年金,银行的寿险分公司向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本文将从行业竞争、经营管理、银保合作、专业人才、地方监管等方面分析该行业潜在的风险,相应地提出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控制以及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等层面上的可操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仁彩 《经济论坛》2005,(15):79-80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该条款表明我国禁止第一种混业模式即全能银行模式,不允许在同一金融机构内同时进行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禁止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交叉持股,不允许成立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即一家银行直接控股另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事实上,《商业银行法》对纯粹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没有明确指出应该禁止或者发展,这为有关银证合作、银保合作方面的金融创新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