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宁波市港口经济及港市一体化对策研讨会于1996年3月28日在金龙饭店召开。"宁波市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刘福垣副市长,副组长储嘉康、王才楠,市体改委副主任杨齐,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利幸,以及征文作者、有关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就港口经济及港市一体化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认为,深入研究港口经济、港市一体化的对策,对促进宁波市"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示港口城市"宏伟目标关系至关重要。其核心是进一步探索港口、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要通过对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港口、产业和城市发展和互动轨迹的历史回顾,通过国内外港口城市的比较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港口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产业结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港口与城市、港口与产业、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内  相似文献   

2.
港口下放后,山东省日照市进一步强化港口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牢固树立"港兴市荣"的发展理念,把港口作为最可宝贵的资源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全市经济的龙头来抓,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枢纽港、发展临港工业、搞活港口物流"三个重点,大力培育港口经济,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发展,呈现出港口建设日新月异、港口经济快速发展、港城一体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3.
新城建设是节点城市城市化的重要方式,对于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宁波节点城市新城建设踊跃,但基本仍是延续土地城市化的建设模式,人口和产业导入滞后,功能形成缓慢,新老城之间缺乏联系。从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新城建设的核心应在于"人",必须走产城人相融合之路,既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应具备产业支撑,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就业保障。  相似文献   

4.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产城融合"应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吸引高素质人群为本,集实体产业发展、创新集群导入于一体,致力打造将产业功能与居住、生活、休闲等社区功能有机结合。"产城融合"不仅仅强调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产城互动,更着眼于"人"这个核心。产城融合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钟伟 《港口经济》2014,(3):35-37
正一、港口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我国港口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在2010年前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1990年前,港口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以土地开发为主要特征。圈地以加工车间为主的港口园区,即以土地简单出让开发为主,"三来一补"产业为基本的产业形态。多数与城市功能分割,封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在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相邻城镇已有设施,加强港口与产业互动等,以实现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欣文 《港口经济》2010,(10):18-18
湖北把建设武汉新港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武汉新港规划为长江中游航运发展的核心环节和中部地区多式联运的主要枢纽,是以港口为点、长江为线,带动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成长新模式,是对内河临港城市依托港口谋求科学发展的新探索。武汉新港建设中对“四个统一”的实践探索为武汉港口和航运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周平 《港口经济》2014,(8):28-30
三江港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以港口为依托开发建设三江港新区,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临港产业新城,对推动我国港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三江港新区发展优势和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为其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的战略性建议,以供建设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的城市发展定位及重要追求目标之一。文章首先对国际强港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然后分析了宁波建设国际强港的战略重点,最后从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构建高效的港城互动机制、构建港口产业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港口物流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港航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宁波建设国际强港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5月,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收官,成果丰硕。宁波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港口是宁波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宁波最大优势和特色所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宁波港口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港口及关联产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巨大,带动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我市港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  相似文献   

11.
1.发展临港产业对滨海新区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临港产业是落实天津市城市定位、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需要.国务院确定的天津市城市定位及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都是围绕港口展开的,港口是天津市最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林杨 《港口经济》2014,(2):27-30
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在港口开发和经济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资源,港口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港口产业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说法。本文将在明确港口产业定义基础上,分析宁波港口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港口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一、港口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1.港口产业的内涵港口产业是港口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它伴随着港口的兴起而产生,并随着港口功能的演变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借鉴有关港口产业的有关研究,结合宁波港口产业发展实践,本文认为,港口产业是指和港口有关的社会化和生产交换及相关服务活动的综合,它和分  相似文献   

13.
厦门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可近两年来,拥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厦门营商环境落伍了.为探讨运用厦门独特的资源环境与历史人文等既有优势,营造极富厦门特色的营商环境,并在产业聚集和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厦门国际范城市的持续稳健发展,在正视厦门当前的差距、困境与短板基础上,通过创新以营商环境为核心的城市治理实践,提出了厦门独特的营商环境营造与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家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框架下探讨三亚港的发展前景,认为发展港口休闲产业,建设以进口消费品供应链为指向的城市物流港,是三亚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三亚港口产业在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强化港口旅游功能、优化港口空间格局、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港口不仅是国家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且围绕港口所形成的港口经济及临港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加快市区融合发展,是台州市深入实施城市群构建战略,提升城市能级,塑造城市品质,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生态宜居家园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市区融合发展,是要实现空间对接、经济互促、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此,市区融合发展要在"五融合"上做文章,即思想认识上高度融合、规划发展方向上高度融合、产业功能定位上高度融合、资源配置要素保障上高度融合、创新体制机制上高度融合,谋划出一条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转型提升的市区融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港航物流业是港口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任何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港口,都有一个强大、发达的现代港航物流产业体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港口的发展也为港航物流产业的培育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宁波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港口经济圈"和"名城名都"建设目标,提前谋划打造国际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积极培育高端港航物流业态,推动港航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比重提高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乐清提出"大城市建设"实施战略,把"建设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打造"首都经济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首都经济圈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有着优良海岸线的首都经济圈区域,在"以港兴市"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各港口城市纷纷提出了港口建设和发展的新举措。本文从首都经济圈内的三大重要港口着手,对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设施状况、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和物流类型等进行比较分析,对三大港口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且深入探索了进一步提高三大港口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上海、香港、高雄港口物流合作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敏 《港口经济》2004,(6):22-23
现代物流的"链"效应,使物流产业成为最能体现和最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门类.因此,物流产业需求合作发展的模式逐渐引起众人的注意,"大中华物流圈"的提出便成了近期中国物流"热"中的一个新焦点.港口作为现代物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旦加盟现代物流链这种区域合作,必能推动整个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所以,同为世界港口"第一梯队"成员的上海港、香港、高雄港的物流合作,必将成为"大中华物流圈"的一个突破口,并对推动整个中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