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益康 《浙江经济》2007,(13):15-16
要坚持创新强农,把浙江农业建设成为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要坚持创业富民,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吸纳更多农民创业致富的繁荣兴旺的小城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基于PEST模型的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宏芬  俞涔 《北方经济》2009,(17):69-71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指引下,自主创业已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然而,当前转型经济的特殊时期决定了整个创业环境是不稳定的、多变的,浙江省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特征既给自主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同时也给创业造成了诸多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提出了实施"群城聚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奋斗目标.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是建设精品城镇、实现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追赶发展、缩小差距,实现浙中崛起的现实需要,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级和建设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镇的人口增长到10万甚至是20万以上时,还称之为镇,那真的是有点委屈了201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长期战略。2010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小城市培育试点战略,确立了27个试点镇名单,开始了小城市培育的重大战略推进。试点镇无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还是城市建设等领域,均取得较大成绩,一座座现代化小城市正在浙江大地上崛起。  相似文献   

5.
小城市培育试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应重点关注并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发展,做好“新”“高”“聚”“强”“硬”五篇文章 小城市培育为浙江首创,是破解特大镇“成长的烦恼”、实现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得益于块状经济活力和十多年接续不断的试点建设,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仍然存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发展空间不足、公共服务不优等问题。笔者认为,小城市培育试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并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发展,做好“新”“高”“聚”“强”“硬”五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蔡新祥 《发展》2012,(8):49-50
浙江小城市培育工作压力是浙江小城镇发展困境,基础则是浙江已经领先一步的“强镇扩权”。 2012年初,42012年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发展改革工作要点》由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这项源于2010年的试点工作进入了第三年。2011年,浙江小城市培育的27个试点镇,面积仅占浙江全省3.9%,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5.8%,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工业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的历史画卷。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经济的基本经验,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浙江特点的工业化新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而企业和企业家则是其中的主角。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鄞州发展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如一地抓好企业发展和企业家培育,坚持不懈地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优良环境。可以讲,鄞州经济每一次大的跨越,都是伴随着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建设一直是浙江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早在1995年,浙江省就开始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战略举措,部署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2010年,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从200个中心镇中选出27个作为第一批试点,2014年又新增了16个,全省小城市试点总数达到43个。这些小城市,被赋予与县(市)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管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结构;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最大的内需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要指向是小城市化;小城市化是把现存的"镇"越来越多地建成镇级小城市。镇级市为形成城市化与城镇化合理空间布局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破解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难题,表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与城镇化内涵与外延最本质的制度性特征。"镇级市"同现行的"小城镇"有着质的差异;必须以高超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制定科学建制标准,推进镇级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区域名牌是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升块状经济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浙江省在创建浙江区域名牌方面成果丰硕,下一步,应继续创新浙江区域名牌发展思路,建立推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打造更多区域经济"金名片".  相似文献   

12.
编读互动     
《浙江经济》2012,(4):4
区域经济迎来转型机遇期新一年,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浙商创业创新……成为浙江发展的新热词。未来一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周期内,浙江经济增长将转向创新驱动和"三驾马车"协调并进,率先"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发展的主脉络。新的一年,如何在"稳中求进"下获得新的跨越发  相似文献   

13.
跳出江西看江西,学习兄弟省区先进经验,走加快江西发展新路,是新世纪以来我省所践行的一条基本经验.2002年4月,省委郑重提出向浙江学习,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年来,浙江经验与江西实际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全省的全民创业与全面开放,为加快江西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吴可人 《浙江经济》2017,(24):53-53
企业家是浙江经济崛起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浙江过去诞生了全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现在又创造了全球瞩目的阿里帝国,等等。大量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始终是浙江经济大省的支柱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浙江经济已先于全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把发展小城镇、中心镇特别是培育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放在一起抓,使全市中心镇迅速崛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逐渐成为新的区域中心。伴随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1980年以来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6年走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发展的桂冠:江阴市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江阴市作为苏南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在2002年全国新一轮百强县(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评比中名列前茅.江阴崛起的基本经验有五个方面,用十个字概括就是:机遇、开放、创新、统筹、民本.这十个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的,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2011,(7):50-51
石浦镇是浙江省“十一五”首批141个省级中心镇之一,一直是象山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肩负着统筹象山南部地域和环二门湾地区一体发展的艰巨任务。2010年12月21H,象山县石浦镇被正式列入浙江销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由此,石浦镇歼肩了新一轮改革发展之门,按照“一年一个样、二二年人变样”的建设发展要求,石浦将实现从中心镇到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夏春胜 《浙江经济》2010,(13):14-1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优势的背后往往是人才的优势,而人才优势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优势。改革开放30年,浙江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才,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创业致富热情,通过大规模的人才创业创新行动,取得了浙江先发优势和独特的发展模式。未来10年是浙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  相似文献   

19.
周红梅 《中国经贸》2012,(23):68-69
20年前的今天,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宁波保税区,为浙江开放型经济点燃了一个强大引擎. 20年来,宁波保税区坚持开放引导、创新驱动,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稳居第一方阵,在浙江省8个"境内关外"区域中,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占到八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无”中生“有”,把“资源小省”建设成“经济大省”,靠的是创业创新的智慧,靠的是浙江精神的驱动。步入新一轮发展,资源约束普遍趋紧,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浙江要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依然要靠创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然要靠文化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