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科技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不断转移,而每一次的科技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系是决定性的。从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看,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科技的发展模式经历了正在经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也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曾把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量超过世界同期总数的25%的国家称之为“科学活动中心”,把保持为“科学活动中心”的时期叫作  相似文献   

3.
人类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得以摆脱中世纪的愚昧与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现在科学技术犹如一架发动机,不停顿地牵引着飞快的时代列车并迅速把人类推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一个更陌生的世界。人类需要科学,但许多领域中几乎每一次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要以牺牲人类的某种生存利益为代价。正如火神把  相似文献   

4.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 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科学创新侧重于科学发现,即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创新;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发明,即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   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科学创新侧重于科学发现,即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创新;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发明,即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已为人们所公认.1994年亚太经济增长的态势及其将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承担何种角色,仍然是世界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1993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各种重大事件中,11月中旬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首脑会议无疑预示了跨入新的一年后的发展动向,并将在今后较长时期中产生影响.一、增长中心和吸引中心尽管把日本包括在内的亚太与北美、西欧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足”,但亚太地区被看作世界经济新的中心,并不是就其经济规模而言的.长期以来,亚太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继续保持这种速度,从而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所谓中心即是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增长中心而言的.由于这种增长态势及增长潜力,欧美资本加速流入这一地区,与该地区的投资贸易关系日益增强.所以这一中心也是世界经济的吸引中心.在增长中心和吸引中心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步东移,这就是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要提出大学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维  何喜刚 《发展》2005,(8):66-67
面对21世纪,我们不得不提出"大学伦理"这个概念,并深入细致地讨论它. 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与教育和科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工业革命的实现,到网络时代的今天,其原动力在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是科学技术的主要制造工厂,在人类科技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不但包括科学与技术的生产,也包括科学与技术人才的生产.大学教育和科研为人类创造今天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及人才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今天,我们能否简单地沿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道路走下去呢?这自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的功能、伦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说,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  相似文献   

9.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科学创新侧重于科学发现,即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创新;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发明,即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0.
国际航运中心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发展的概念,其功能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总是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相一致,并经历了由"西欧板块"到"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递进的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出现了群雄争霸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1.火炬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浪潮。为了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抓住新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祖国大陆科技力量优势,解放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988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实施火炬计划的重大决策,并由国家科委具体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2.
刘小艳  吴俊山 《发展》2004,(12):16-17
综观世界历史长河,从电灯、蒸汽机的发明到人类登上太空、征服珠穆朗玛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人类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在见证历史.任贾文,这位长期从事冰川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就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人.  相似文献   

13.
癌症是被称为世界三大绝症之一的疾病。每年要夺取约680万人的宝贵生命,为此,世界各国为战胜病魔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以求找到病因和良药。 到了80年代中期,人类对癌症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加州大学两位教授首次发现癌变是一个正常细胞基因受到一个致癌基因的干扰所致的病理现象。这一重大科技战果轰动了世界,这两位教授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使命 人类创造文化的意义在于服务人类自身.以人为本的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类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也可简单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精神文化.艺术、哲学、文学、宗教、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的文化形式满足不同的人性层面. 人性层面有本能的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宇宙的人之分.文化中也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别.科学开发物质世界,政治主管社会秩序.科学和政治都是人类生命的手段.目的就是让人类生命更合理生存,幸福生存. 人性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当功利性比重大的时候,人性往往比较低俗.当非功利比重大的时候,人性往往比较高尚.当今我们谈论文化创新,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提高非功利化艺术文化在文化中的比重.因为只有非功利化艺术的教育,才是人格与精神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5.
学习科学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变"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科学结论教育"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强调在过程中学习,这正在带动整个教育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6.
王成 《唐山经济》2009,(7):10-12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正经历一个低迷期和调整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关键时期。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全市科技工作以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为主线  相似文献   

17.
人文以人为研究对象,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强调给人性以满足和尊重,是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融合在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主导这个社会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生冷僵硬的科学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人是人文与科学统一融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求真,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研究客观世界是其所追求的目标,认识其规律是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文是求善的,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更是一个伦理体系,价值体系,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才是其所追求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脱离人文,让人类的发展误入歧途。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快速发展,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随之产生。人文导向是科技发展的前提,而求真也需要求善的终极目标。科学与人文是互不可分的,是联动的,要解决人类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回归科学技术的人文导向,在中国,即是回复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黎贵友 《重庆与世界》2010,27(12):79-81
20世纪世界范围内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潮较量与抗衡,又因为人类的生存危机而促成了两者的融合,产生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社会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将引领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新途。  相似文献   

20.
李秀莲 《发展》2016,(6):61-63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尽管三次科技革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都对人类社会的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以及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革命时期,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社会的有效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