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大一位教授在发言中涉及到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他通过浙商的一些运营行为,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一旦威胁到市场,企业家就可能选择远离这样的市场。一位听众当场表达了他的不同意见。他说,据他在中西部一些地区的调查与观察的经验:越是不干净的市场,企业家越喜欢往里钻,因为那里的政府政策最容易被企业家的金钱所俘获而有利于企业家获得非市场租金!于是,  相似文献   

2.
我在杂文集《我就是我》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把《我就是我》献给读者时,我就像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让读者去解剖。让读者把无病变的器官取出来,供他人移植;让读者把有病灶的器官取出来,泡在福尔吗淋溶液中,供‘社会医学’陈列室作标本。"可是,当我正式"躺在手术台上"时,心情总是静不下来。清明过后,谷雨节前,上海作家协会举行了一次"邓伟志杂文研讨会"。会上大家讲了许多鼓励的话语。大家越是鼓励,我越是不安。我想得最多的是那些与本书有关、并且已经离开人世的长者。第一位要数第一篇文章《越鸿沟记》的责任编辑张友济先生了。"文革"结束后,我便认识了张友济先生。他经常来我们市委大批判组看我们的组长王树人同志,并向我们约稿。那  相似文献   

3.
认识蔡来兴很久了,感觉他是一个有抱负、有使命感、有事业心的人。无论是以前做政府官员,还是后来成为企业家,蔡来兴先生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一个经济学家的儒雅风度,从他的经历和同我多年的交往看,我更愿意称他为学者型企业家。当今时代需要这样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4.
父亲已经70多岁了。他说,他不怕热,就怕冷。所以,每年冬天,我都动员他到济南来"猫冬"。前几天,他又来了。如果是前几年,我不会去接他。因为他也是走过南、闯过北的人,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的知名企业家,出了车站,打个车就到我家了。他也不喜欢我接他,因为这样他可以显示并未老。但今年有些不同,虽然身体看起来还硬朗,但中秋节回家,已经看出来他的身体和智力水平已经远不如从前。虽然他永远不会承认这些。这次接他,时间上有点差错。他是上午11点半到站的,而我们此前掌握的信息是下午1点才到。我们从家出门的时候,他已经下车了。路上,他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一次是问,到哪里了。我回答说,再有20分钟就到了。他  相似文献   

5.
正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所谓"君子三变",是儒家对"君子"言行举止的理想描述。朱旭峰给我的印象大抵如此,他仪容端正,面相庄严,但他的眼神是温和的,平和中带着笑意,有的领导一出场会让人畏惧,而他春风化雨般的亲切,会让人如沐春风。唯有不同的是他语调一点都不"厉",语速称不上快,但谈吐文雅。不搞外交辞令。像有人称,文人加企业家,这是近代史迄今江浙人的专利。也许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的缘故,这种专利在他身上有所体现——气度尔雅与视角宏博的管理者的合体。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不明白,苏小和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部新著的书名起为《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本书其实是他与诸多企业家对话的结集,不过主题是同一个: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也许在他看来,这个主题很沉重、很多元,很无解,所以很"黑色". 今天,对于中国是否存在着"国退民进"一直是个巨大的争议话题.持存在观点的人会例举大量的事实:从铁本、德隆事件,到山西煤矿大整合、4万亿振兴计划的资金流向等等,证据凿凿.而持否定观点的人也有大量的道理,比如:不能用局部来代表全局,国有资本的强大是资源重新分配的保障……每一方都能找到各自的事实根据与理论基础.但是,如果将所有的一切放到历史的天平上,会推导出一个怎样的结果呢?《黑皮书》就是在寻找这样的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了一位不肯透露真实姓名但又想成为企业家的先生。客气点说,如果他的不那么合法的行为一旦曝光,财务稽核部门和执法部门当官的就不会放过他,他一下子就会沦为无业游民。这里我们姑且称他为企业家先生吧。——企业家先生,您是靠什么做生意的?——我有自己的“卡玛斯”车。但好长时间没有货拉。有时也有人雇,但大马力载重车利润很薄,赚的钱仅够糊口和付司机工资,科克舍套和其它一些居民点  相似文献   

8.
为陈振中先生这样的老友的最后著作<先秦手工业史>写序,是我不能辞却的义务,但也是相当沉重的责任.几次筹思提笔,总觉得对陈先生的业绩和精神体会不足,有负其夫人邢志义女士的委托.陈振中先生与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年同事,虽然不在一个研究所,他工作的经济研究所是中国经济史学的重镇,同我们历史研究所多有往来.陈先生长我两岁,是甘肃定西人.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因为工作联络最多的是一个做数控机床的企业家,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我没有写过关于他的企业的一篇稿子,他也不需要我去帮他宣传,我们只是经常面对面坐下来吃饭,交流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丁宁 《走向世界》2015,(12):86-89
带着一副银边眼镜,举止儒雅,说话文质彬彬……秦旭昌看上去很像一位学者。然而不是,他是沉浮商海几十年,身兼多职,被人称为"双工双农"的董事长。不过,拥有研究生学历的秦旭昌却又颇似学者,经常手不释卷,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要"忙里偷闲",挤出时间学习。"企业家一定要有思想,要有远见,这样才能把引领企业走的更远,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不仅需要企业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等,也需要企业家不断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牛小栋 《发展》2012,(12):69-7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人类分享文明成果的进程中,这样僻静的乡镇会变得越来越少。但一年前的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乡至少有这样的影子。作为早期西兰公路的必经之地,华家岭乡有过一些时间的繁华与兴旺,但终究由于天气无常、地势险恶而被交通方面的专家所抛弃,交通要道都避让于华家岭而设计,从此,这个被茅盾描写为"算是领教过"的地方,也随之安静了下来。茅盾先生领教过的就是华家岭昼夜不止、呼啸凄厉的狂风。这些狂风,让山高坡陡  相似文献   

12.
老板与企业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不缺老板,但缺企业家,在民营经济非常活跃的温州,老板就更是多如牛毛了。他们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但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产生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的企业家团体。南存辉-在温州可是一个响DangDang的名字,有人说他是“温州第一大老板、,而笔者要说,他是一个现代企业家。  相似文献   

13.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共产党员白安兵就是这样的人.在39年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用自己朴素的言行,为"党员"这个神圣而又平凡的字眼做出了最有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界风云变幻,成就英雄无数.房产开发商以大气魄、大手笔举亿万资金打造广厦千万间,确实需要非同寻常的胆略与智慧.在上海房地产界,有很多出色的企业家,上海名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就是这样一位房产豪杰,在闸北苏州河畔将要矗立的"河滨花园"正是他的精品杰作,为此,我们慕名拜访了董事长先生.在"河滨花园"实景模型台旁,董事长向笔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把笔者带进了苏州河畔真正的水岸花园.  相似文献   

15.
日子怎么变     
胡子民 《宁波通讯》2013,(13):75-75
过了四十岁,时间越往后走,我越是生出一种可怕的感觉:生命好像停止不前了一样,许多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不是嘛,像我这样有固定单位、稳定工作的人,四十岁一过,工作环境,朋友圈子,家庭生活,想再有什么大的变化,很难了。不可否认,人过了四十岁,到了中年,生命中的许多事情安定下来,这不是什么坏事。拿工作来说吧,如  相似文献   

16.
刘文剑 《走向世界》2009,(35):45-46
"拿下来"站在向阳路上,望着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王磊咬牙做出决定,即使借钱也要把这个14平方米的小店拿下来.14个平方光租金就是14万,但王磊觉得值.他看到报纸上说了,李村商圈年人流量有3000万人次,"有一半的人要从我店门前走!"  相似文献   

17.
采访钟万勰时,先生出差刚回来,虽然风尘仆仆,但仍精力旺盛,双目有神。先生为人和气,没有架子。谈起往事,先生非常谦虚,说他此生与书为友,深受裨益,就是从武侠小说里,也能悟出治学之道。先生也很注重养生,他说: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方能气息悠长。先生一边说一边笑着比画出一个打太极拳的姿势。然后,坐下来,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我接触到了不少下岗、失业或者残疾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来源基本靠国家补贴或慈善捐助,她们的住房、吃饭、子女教育、看病等问题都比正常人多得多,社会保障只能帮她们缓解贫困,但不能消除贫困.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残疾、失业让我的人生布满荆棘,但我始终怀抱梦想,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为社会上像我这样曾迷失在痛苦和绝望中的人点亮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9.
姚贺国 《中国西部》2013,(27):130-131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请看到我》的文章,忽然联想到了前不久读过的柴静的那本《看见》,是的,尽管一篇是文章,一本是书,但两处文字的主旨都是看见(看到),而其看见(看到)的实体,唯"人"而已: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记得曾经在龙应台先生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中看到过这样一个片段,安安从妈妈的眼中看到了人,激动莫名.那么,在柴静的这本《看见》中,我也同样为看到了人而激动莫名.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我是贵杂志多年的老读者、老朋友了。我对《中国国情国力》杂志总体印象为:好!出于对杂志的爱护,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在校对方面还须更加细致认真,尤其是封面用词和文章标题切不可出错,因为这是门面,但也可能恰是校对易疏忽的地方。自订阅贵刊以来我就发现过几次这样的错误。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从"切爱严责"的立场出发仍提出来,希望尽可能改进。二是关于栏目设计,我认为相当完备精彩,提一个想法:能否更加注意详略体例,有的文章仅是引出课题缺乏相关详备论述,总觉得不过瘾;有的文章点到即可,甚至只要来稿论点摘编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