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合理发展,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增加市场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效率,从而加快企业完成生产资料的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活力。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金融行业的制度逐渐成熟,但是,在一些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着制度问题和经济风险,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应该对实体经济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使金融行业发展稳健健康,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资金的支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黑龙江省应解决好文化金融产业融合问题。产业融合需要政策指导,在现有文化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整合银行、保险、基金、风投、担保、民间资本,助推成熟企业上市,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真正实现文化金融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同时也进一步凸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金融的支持责无旁贷。本文拟从探析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金融互换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普遍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也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工具。金融互换在调整资本结构方面主要的作用在于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降低利息费用,从而降低债务资本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互换在我国发展的条件日渐成熟,企业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在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适当控制其风险,达到调整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基层人民银行也不断成熟、发展和壮大,这对维护和稳定一方金融秩序,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人民银行职能转换的特殊时期,为更好适应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基层人民银行应强化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技术进步与双重金融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综合考察在经济衰退期和经济繁荣期,数字金融能否起到“经济稳定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发挥“经济稳定器”效用,平抑经济波动。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数字金融的作用机制不同。在经济衰退期,部门间金融摩擦缓解效应发挥主要作用;在经济繁荣期,部门内竞争加剧效应发挥主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数字金融发展初期,技术迭代引发金融创新的速度超出市场自我调节的承受范围,可能会引发经济不合理增长,加剧经济波动。因此,金融监管部门既要鼓励数字金融充分发展,发挥其稳定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又要加强行业监控,防范数字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金融深度、金融宽度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概念 随着经济金融业的发展,两个非常重要又很专业的金融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运用这两个指标,可以很直观的衡量一国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成熟程度。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的概念首先源于美国斯坦佛大学著名金融学家麦金农教授写的金融深化理论.用于衡量金融业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从虚拟经济看投资银行金融功能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浙江金融》2006,(8):31-33,17
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金融中介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及结构初级经济活动及其简单金融需求与金融中介的早期基本活动相对应,高级经济活动及对复杂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要求与成熟化的金融中介相匹配作为资本市场核心中介的投资银行,根植且运行于虚拟经济,又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中发挥了融资、信息、配置、财富、市场培育等金融功能,在适应经济社会对特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直至演进成为“金融功能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日益临近以及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展已成为必需而可行之事,因为经济的发展状况创造了对金融期货的需求,也为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展现广西区位优势,就必须要充分认清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广西199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广西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广西金融正处于转型进程中的特点。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制度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即分业型和全能型经营制度。从两者的特点看,互有优劣,从发展过程看,也不是一成不变。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当时实施分业经营更多是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投机风气和股市泡沫,金融秩序混乱,潜伏着金融和经济动荡等风险,因而在当时市场法规欠完善、监管体系不充分、投资者不够成熟,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市场独立主体地位尚未明确,专业银行正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各种有效的市场经营机制尚未建立的状况下,分业经营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从长期发展看,分业经营的隐患很大,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接轨,全能型模式的发展战略将是我国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并列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产业,其发展与成熟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信托业的发展成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笔对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3.
马琳 《金融纵横》2005,(4):31-33
一、区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他使用了1860—1963这一个世纪中间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到结论说:“假如考虑几十年这样的长时期,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国家,甚至出现这样的规律.即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平均速度的快速增加”。熊彼特、戈德史密斯、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推进石狮市金融体制改革蔡泉州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石狮建市近六年来经济与金融的高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真理。建市近六年来,全市存款由1.7亿元增至17亿元,贷款从1亿元增至15亿元,存贷款成倍增长。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这一大...  相似文献   

15.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与竞争,有效利用国际经贸规则,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展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ETFs(交易所交易基金)自创新以来,以其独具特色的交易制度,倍受全球基金业的重视,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创新之一。在充分借鉴了海外成熟证券市场ETFs创新的经验后,我国目前正式引入了ETFs。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制度建设重于金融创新,ETFs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其成功的关键在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日本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两套性质不同的金融系统,一套是民间金融系统,另一套是政策金融系统。在日本经济以往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政策金融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泡沫经济破裂为转折点,政策金融系统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原有的政策金融系统,已成为当前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胡超凡  陈柳钦 《海南金融》2023,(11):54-70+87
本文基于新福利经济学的视角,通过结合使用SBM方向函数、空间面板回归以及QAP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2013—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发展动力和空间不平衡性,并提出我国社会价值判断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投资环境和稳步增长的金融科技水平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不当的政府干预和数字使用鸿沟则起了阻碍作用;在地区发展平衡性方面,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政府干预力度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金融开放程度、三级数字鸿沟以及市场与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则是次要因素。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理念趋近于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为进一步释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红利,应在充分激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动能的基础上,兼顾地区发展平衡性,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金融法制化的现实意义 1、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为国人所共识.金融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注意和发挥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经济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矛盾的焦点是经济需求的资金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导致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和金融供给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致使经济需求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