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对"新常态"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经济增速是适度的,与潜在的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二是强调环保、民生,强调发展质量;三是创造有利的经济制度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相似文献   

2.
2014年2月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发表。文中将国内的经济大势归纳为"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近期,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经济学家认为"三期叠加"的影响至少还会持续三年以上。那么,在这样的经济大势下,如何发展小企业业务呢?本文就个人体会发表肤浅的看法。一、对中国经济大势处于"三期叠加"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2014年2月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发表.文中将国内的经济大势归纳为“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近期,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经济学家认为“三期叠加”的影响至少还会持续三年以上.那么,在这样的经济大势下,如何发展小企业业务呢?本文就个人体会发表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基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探索管理会计对公司当前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通过内外部制度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董事会绩效评价,调整和拓展管理会计内涵等方面的创新,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风险形势.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机制,适时调整风险控制策略,勇于管理和承担风险,防范于未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为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常态。金融企业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新环境":整体规模增长放缓,融资需求结构性低迷,负债成本有所上升,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升级。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是而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是而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由于过去银行业的高速扩张,是而当下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互联网金融兴起,各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3期叠加"阶段,迎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宏观经济在1季度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之后,2季度经济开始企稳,但需求面依然较弱,下行压力犹存,3季度经济增长又略有回落。从中国银行业角度看,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趋于疲软的情况下,银行业难以独善其身;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也面临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经过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档期,调整之后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速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行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风险增大。估计一季度GDP增长7.4%,较去年同期和上季度均有放缓。展望二季度,发达经济体复苏动力有所减弱,PMI新订单指数回落,对外出口不确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私募基金调整思路,捕捉新一轮国资改革的机遇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在告别了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模式之后,中国经济正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尤其是2014年12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论证。进入新常态,将同时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3期"叠加,各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平衡,由于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技术创新缺乏显著亮点,全球经济复苏内生增长动力不足。2015年,随着干扰经济复苏的短期性因素缓解或消除,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所加快,全球GDP增速有望提升,但仍面临货币政策分化、地缘政治等方面的风险。而2014年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大背景下增速,继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几乎靠"增量"来刺激增长,但事实证明,由于存在大量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增量对于存量的调整没有太大效果,反而因为过度刺激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隐患和政策后遗症。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新一届政府将未来政策重心指向"存量"。2013年7月5日,中国国务  相似文献   

13.
李鲁辉 《新理财》2009,(12):49-50
岁末将至,又到年终盘点与展望时。2009年,中国经济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思想指导下,通过一揽子刺激措施保持了较快增速。然而,随着经济形势好转,"非常政策"的走向正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即将召开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就市场关注的政策问题给出明确答案。同时,作为年度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将成为企业资本市场操作守则。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进出口银行把握经济形势,立足于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职能,积极探索,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外贸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为主线,创新开办了进出口信贷类、服务贸易类、外经贸结构调整类信贷业务,大力支持进出口贸易稳增长,促进服务产业发展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力支持湖南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进出口银行把握经济形势,立足于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职能,积极探索,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外贸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为主线,创新开办了进出口信贷类、服务贸易类、外经贸结构调整类信贷业务,大力支持进出口贸易稳增长,促进服务产业发展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力支持湖南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我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04-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四万亿投资"政策为外部冲击,探讨了我国政府就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路径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四万亿投资"政策导致企业投资效率下降,并且这种下降效应在刺激政策实施期间政府补贴增加的企业和银行贷款增加的企业中都更为明显,而较好的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四万亿投资"政策带来的投资效率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实施期间的企业投资对其后续几年的股票回报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本文提供了我国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经济后果的证据,对于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被形象地称为"每一寸轨道都埋藏着诱人财富"的轨道交通,与"汽车时代"引领经济增长的高速路在台湖叠加,共同构成驱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车轮,其巨大的聚合效应促使着台湖的城市形态和经济结构再次升级  相似文献   

18.
<正>以"投资、消费、出口"为"三驾马车"的刺激需求的政策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中国的经济问题是结构问题,唯有从供给侧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央审时度势地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举措,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旨在匹配有效供给与需求,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能  相似文献   

19.
目前救市政策(刺激经济政策)和股市经济面是否见底已成为当前市场最关注的重点。最新数据显示经济进一步滑坡,也凸显刺激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但刺激经济政策能否产生效果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20.
王涵 《银行家》2014,(4):20-21
正"钱紧"制约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制约因素,其本身处在"钱紧"大周期之中。从负债率指标来看,2009年在"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表内负债率从2008年三季度的109%大幅上升至2009年二季度的133%,在经历了近2年的负债率平台期之后,从2011年末开始,再次进入加速扩张期。另外,地方债也持续扩张。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地方债务总额10.7万亿元,2012年债务急剧扩张,初步测算地方债务2012年底达15.4万亿元,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