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由于没有形成创新模式偏好,从而导致效率损失。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提出技术创新经济特性和原始创新企业政策支持不足问题;其次,提出政策缺乏创新模式偏好及效率假设,并以民营企业调查问卷为样本加以检验;进而通过样本分析政策设计、制定和实施中缺乏创新模式偏好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技术创新统计的方法迄今为止,意大利进行了4次企业技术创新统计调查,欧盟范围共开展了2次。在欧盟首次技术创新统计调查过程中,共有13个国家参加,意大利、法国、荷兰和德国的统计样本数量大且数据质量高,而英国的问卷回收率仅有4de,统计数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由于意大利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工作得力,意大利的参与率居欧盟所有国家首位,共有近23万家企业参与调查,回收调查表占欧洲统计局回收调查表总数的4O%。意大利的技术创新统计获得了欧盟委员会大约ZOop的资助,其他费用支出在意政府拨款和科研经费中解决。意大利技…  相似文献   

3.
4.
分4个阶段概括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到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历史沿革,指出其"一次转折、两次回归"的特征;总结了技术创新由"线性模式"向"平面模式"的演变,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立体网络模式"的概念。通过对两者的融合,简析了其相互影响的协同演进过程,以期能对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科学化制定和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收购案例中,浙江吉利收购沃尔沃可以被看做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推行国际化战略,谋求技术创新的典型。旨在通过此项收购案例浅谈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以及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2年中国汽车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测评了28家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基于系统视角研究了影响上市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汽车上市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较低,研发资本存量和技术人员投入都对技术创新效率有较为显著的正影响;销售净利率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和管理层人均报酬影响为负,且都较为显著,而总资产周转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提出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目标和相应对策建议,并指出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技术创新政策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提高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和北京市电子信息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运用技术创新理论,构建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多元回归模型,阐明了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和人才作用对象对企业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它影响因素对其有负面影响,甚至不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  相似文献   

8.
在自主技术创新构念和测量维度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技术创新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对176家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验证了指标体系在理论与实证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扩展了技术创新分类模式,实证检验了自主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对其它创新模式(突破式、渐进式、模块式和架构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自主技术创新行为水平越高,企业突破式/架构式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作用越弱,渐进式/模块式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9.
余建平 《经济师》2005,(7):75-76
文章对美国、日本、欧盟的技术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各国成功的经验,并就我国如何制定更合理、完整、有效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发明  周才明 《技术经济》2006,25(6):37-40,10
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然而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上,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主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积极参与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健康持续发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葛清俊 《生产力研究》2002,(3):95-97,18
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模式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介绍了上古典经济学、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提出的经济增长推动模式后,分别对其做了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在肯定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结论正确性的同时也批评了上述模式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上的局限性。同时,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证并推导出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而不是相反和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制度创新两点结论。据此,本文作者提出了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纵向推动模式,并就这一模式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结合不同创新阶段的企业需求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政策体系缺乏阶段针对性,服务机构及政策实施缺乏准确定位,信息及社会资本构建仍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13.
吴滨  韦结余 《技术经济》2020,39(6):185-192
由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科学突破性、长周期性、替代性、产业爆发性、价值跃迁性等特点,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对于政府导向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更需要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创造方面给与大力支持。智能交通作为政府导向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由基础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向技术融合发展转变,其政策支持也经历了由支持基础研发为主的供给型政策到以支持应用示范为主的需求型政策,再到以财税优惠和产业规制为主的环境型政策的转变。同时,本文认为应该注重颠覆性技术的阶段识别和应用场景开放,完善早期的培育政策和后期的市场引导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颠覆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大学产学研创新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1863"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学校的人才培养、孵化体系、技术支撑优势,通过研究生培养、教授团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产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成果。  相似文献   

15.
对W公司创新类型选择作了案例分析。新产品的开发和工艺创新通常沿着“靠近”以前成功的路行进;企业选择创新类型沿着纵向一体化轨迹是因为上游产品供给不确定性作用以及下游厂商对信息的需要;企业进行重大工艺创新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新与市场竞争和企业产品竞争状况有关。产品创新与渐进性工艺创新成功率高;企业融资能力是影响创新时间、频率及其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企业成长中的技术学习模式创新——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学习模式是技术创新层次提升的基础,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从企业成长中的资源约束与制度基础出发,以浙江民营企业成长为例,分析我国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技术学习模式创新。实证分析表明,在企业创业阶段,主导的技术学习模式主要有模仿学习、师徒学习、拷贝式学习等多种主导模式;在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学习模式不断提升,主要有干中学、雇用学习、在交互作用中学习等多种主导模式;在规范化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学习模式提升为基于联盟学习、通过购并(投资)学习、研究开发学习等多个主导技术学习模式。考察企业成长中的资源约束、制度基础与技术学习模式提升的耦合关系,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采取何种技术学习模式具有参考意义,对于理解哪类企业适宜自主创新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树人 《经济问题》2006,(10):38-40
我国中、西部城市普遍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格局。推进中、西部城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是中、西部城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中、西部城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障碍的分析,就推进中、西部城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出可行的模式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小企业间建立起动态的创新联盟的新型理念,用以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扩散技术创新成果,提高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率,增强中小企业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层次加权模型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2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总体能力一般,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的优势包括:具有较强的制造生产能力、新产品营销能力和科技经费投入能力。而存在的制约因素包括:一是R&D经费缺乏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专利;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人才,科技队伍不稳定;三是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缺乏长远战略意识、缺乏赶超意识等;四是缺乏有效的创新管理,研发经费分散、科研机构运作效率低,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低,知识产权创造、开发利用能力低。研究为提升广西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阐释创新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是创新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均对创新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作出了阐释,并各自给出了政策制定的目标和重点,但这些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总结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研究最新动态的基础上,围绕政策目标的核心问题——消除创新失灵,系统分析了不同理论关于创新政策的目标、重点和不足等。各政策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创新政策理论研究和现实政策制定要注意多学派理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