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经济保障责任主体来划分,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目前在中国,家庭养老逐步弱化,自我养老难成现实,社会养老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几种养老模式之长,兼容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体系正日趋完善,但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老龄人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长株潭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建设面临集中养老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低、养老服务组织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应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组织监管,建立健全长株潭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在我国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现有的模式设计要么是国家承担的责任太少,要么是缺乏实施的条件,难以对目前亟待解决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提供有效帮助.以社会年金模式来构建国家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附加层次的养老保障,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城镇化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千年来形成的农村传统的养老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使得农村养老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重视农村养老事业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本文从农村养老现状入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养老事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龄化和高龄化推动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以及引导社会服务市场发展的政策都存在供给不足现象:专业的养老机构以收住健康老人为主,大多数完全失能老人无法得到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供求存在"错位";因空巢家庭增加和中年女性人口相对减少,非正式的家庭养老也面临供给不足;社会养老服务市场没有发育,政策引导不足。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是建立老年长期照护制度的关键。为此,要通过社会化和产业化政策,培育社会养老服务市场,从而增加养老服务人员供给;长远来看,必须建立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以解决老年养老筹资问题;政府应对长期照护需求最强但给付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给予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方式。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实证分析转型期家庭养老方式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的现状,对家庭养老的养老环境、养老质量、养老意愿进行了客观描述与分析。依据需要理论,围绕健康医疗、经济收入、精神生活、生活照料等四方面的养老需求,应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西部农村老人应对养老的经济能力;完善医疗保障机制,促进西部农村老人身心健康;改善养老环境,提高西部农村老人精神生活质量;提供政策支持,提高西部农村老人生活照料水平等方面实现西部农村家庭养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拆除“二元养老保障”的体制屏障,建立把广大农民包括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筑农村老年人口社会救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适当标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在给农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农民对养老保障的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短时间内建立覆盖全面和种类齐全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现实,农村养老保障需要方式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因地制宜,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保障单位的家庭和作为保障资源的土地对农民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而“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养老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保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社区,尤其是农转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探索和发展农村社区综合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服务平台和粘合剂的作用,调动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行政和市场这三个逻辑面向出发,实现保障主体、筹资机制的多元化。目前,应重点完善家庭支持福利政策和社区统筹支持福利政策,建设和完善农转居社区综合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建立以生存、生活公平为底线的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群体对养老方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伴随的是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四二一式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养老重任.  相似文献   

11.
江苏是我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但是江苏的居家养老服务依然还存在着服务内容少、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高层次需求服务难以提供等诸多问题。为改善江苏居家养老的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精细化意义上的机制创新,包括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并细化补贴形式等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给现行社会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福利主义理论的分析,发现社会养老模式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表现为不能保障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难以改进参保人的福利水平。通过区别对待不同养老账户的基金,提出了弥补社会养老模式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养老社会化问题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上亿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农民工养老社会化面临的诸多困难使得该制度的推行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制约农民工养老社会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已形成的低层次均衡难以打破,针对这一困境,文章提出了统一指导思想、分摊改革成本、规划发展步骤的举措,从而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养老方式代表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以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大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在家庭养老照料资源逐渐缺乏的现实下,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机构照料成为继家庭养老之后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照料方式.个体身体条件较好和家庭养老照护资源相对充足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资源较丰富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也更加愿意接受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具有悠久的传统,但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而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化养老在我国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的条件。因此,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顺利实现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民养老保障有着其特殊性:其养老保障对象人口数量众多,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及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等都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其对策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家庭养老保障;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当仅有的一个子女意外亡故,而夫妇又难以再生育之时,失独家庭就陷入严峻的养老困境。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失独家庭走出养老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田 《西部金融》2023,(2):9-17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十三五”时期更趋严峻,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现已建立了包含养老金体系、养老服务金融与养老产业金融在内的养老金融框架,但发展中存在不少难点。本文研究探讨了美国在发展养老金融方面的做法,基于现实国情,提出我国应完善养老服务领域的保障机制,加快养老金结构调整;健全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机制,增强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探索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推动养老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0.
以房养老服务合同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以自有房屋为限与金融机构签订反向抵押养老的协议。最早源于荷兰,我国近年在北京、南京等地试点。该合同的主体涉及老年人、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等多方主体,老年人既是接受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以房换取养老服务的抵押主体;抵押权人是金融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方是养老机构,前两类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房屋是换取养老服务的对价,因城镇与农村的不同,房屋的样态及其规范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