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在储备目的、储备范围、整理与维护、市场供应及资金来源等多方面,中美两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均存在区别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中闲置、废弃、低效土地的利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向外扩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比研究中外土地储备制度,探索土地储备发展规律,对进一步加强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快速城市化所需建设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储备目的、储备范围、整理与维护、市场供应及资金来源等多方面,对中美两国土地储备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6年8月,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诞生;1997年8月,杭州土地储备制度开始启动,其建设成果和经验在1999年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99年6月,国土资源部以内部通报形式转发《杭州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并向全国推广杭州、青岛两市开展土地储备的经验;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务院15号文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从此,众多城市纷纷成立土地…  相似文献   

3.
城市储备土地供应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它是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而产生和发展的。自1996年上海成立土地发展中心至今,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机构2000多家。  相似文献   

4.
《北京房地产》2005,(10):107-108
第一条 为规范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行为,更好地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有计划地供应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京政发[2005]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以下简称土地储备开发)是指政府依法通过收购、收回、征收等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并组织实施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土地供应条件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融资渠道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土地出让方式逐渐由协议出让转为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与之相适应,各地陆续成立了由政府出资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以下简称土地储备机构),专门负责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和出让等工作,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政府经营城市的目标。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个市县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  相似文献   

6.
《湖南房地产》2007,(12):96-96
12月3日,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规范我国土地储备的全国性第一部法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将为我国“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提供依据,标志着土地供应正式进入“储备管理”时代.土地作为房地产调控手段的分量将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土地整治储备机构通过征用、收购、转换、改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整治储备机构组织进行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三通一平”或“七同一平”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由政府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和年度土地出让计划,通过授权(或政府委托)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对区域可储备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动态监控,提高土地储备工作效率和水平,上海市徐汇区土地发展中心根据《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及实施细则关于建立统一的土地储备信息库,对土地储备实施动态、全程管理的相关要求,围绕土地储备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发建设了基于WEBGIS的土地储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区域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产市场》2007,(11):14-14
土地储备制度是调控土地市场的重要抓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制定发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储备土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马宁 《活力》2010,(14):230-230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它类似于欧美的“土地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地产集团戚立于2003年2月,注册资本金20亿元。根据市政府赋予地产集团的“土地储备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主要职能,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储备土地10万余亩,资产规模达186亿元,为重庆土地市场的规范运作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祝中  周巍 《上海土地》2007,(6):34-35
土地储备制度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一个改革和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变成可建设的“熟地”: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招标、  相似文献   

13.
杨洪 《财会通讯》2009,(7):149-149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财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变成可建设的“熟地”,并进行储备,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种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能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变成可建设的熟地,并进行储备,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  相似文献   

15.
颜蕾  赵继英 《活力》2010,(8):372-372
为规范我市土地市场运行.提高土地一级市场运营能力,建立和完善市级土地储备库。增强政府土地供应能力,(哈政发法字(2008)26号)下发了《哈尔滨市土地一级开发暂行办法》,2009年5月下发了《哈尔滨市土地一级开发资金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根据这一规定,哈尔滨市实施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收回收购)、统一储备、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的集中统管制度,推行土地一级开发,建立土地征收、储备和供应的三位一体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凡 《中国房地产》2005,(10):36-36
一、当前拆迁中政府公权力运用的主要表现1、在土地储备制度中,政府一般充当拆迁人,介入拆迁活动。在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下,由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下设的土地储备中心出面对城市中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收购,并作为拆迁人拆迁原土地上的房屋,进行土地储备,然后将储备土地的使用权重新出让或用于市政建设。2、政府设立拆迁管理部门,对拆迁进行监督和管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统一实施拆迁,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拆迁当事人和整个拆迁过程的管理上。对拆迁当事人的管理包括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及房屋关系人的管理、对拆迁单位和拆迁评估…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导刊》2007,(24):14-14
12月4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公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对市、县政府储备土地的主体、范围、程序、管理进行规范,对完善土地调控以及约束政府"土地融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山东房地产》2006,(4):41-43
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可作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的土地一级开发是政府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对土地的综合整理,涵盖了土地征购、土地整治及土地储备三个环节,政府应完成土地收回、收购、整治、置换、征收等土地征购储备,由政府取得完整的国有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上海临港新城开发建设,2003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第16号令,明确南临港新城管委会与南汇区政府联合组建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并由其委托的单位进行前期开发和管理。临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承担了临港新城区域内土地的征用、收回、动迁、开发、转让等基本管理职责,重点负责土地征收的前期工作和储备土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其将对土地制度、土地市场以及土地储备制度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绩效与困境,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