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政府必须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清除有关的制度障碍,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促使教育公共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把广大的农民变成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目前,我国农民基础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的这种文化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严重制约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展现新时…  相似文献   

4.
魏灵 《中国改革》2006,(6):75-75
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关心提高农民素质,激发群众的自信心、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变为现实,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只有把农民这个主体素质提高了,新农村的建设才能持续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轨道,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漾濞农民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漾濞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6%。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消灭了农民中的文盲,但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队伍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靖培建 《南方农村》2012,28(8):75-78
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观念正确,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还有许多地方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培养新型农民能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促进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主体作用离不开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还着重阐述了新型农民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些地方只偏重抓小康农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忽略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味地让那些"老农民"去建设新农村,不但不能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人是根本。农村全面发展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才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处在快速的调整时期,嬗变中的农村经济需要新型农民。研究表明:新型农民与劳动、技术、资本和制度等经济要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具有层次非统一性,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新型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其他经济要素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效率。同时,新型农民与其他经济要素有着强烈地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晓兰 《农业经济》2006,(10):67-67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增训,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培育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文 《农业经济》2007,(10):44-44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而农民作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大军,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一、当前农民素质现状以及农民素质提高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江南某省为例,从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组织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加以考察。实证研究发现:农民积极性较高,但缺乏自主性,农民理事会几乎没有作用;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性别、受益、政策和理事会作用的显著影响;农民的自主性受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宗族、受益和政策的显著影响;理事会作用受到农民受益和积极性的显著影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面临诸多困难,既缺乏人力支持,又没有组织依托,还受到政府政策失灵的不良影响。政府应重新定位农民理事会与村委会的职能边界,培育农民组织,为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这一历史性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无可置疑。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当家做主的主体作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领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也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这是对我国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或即将在全国各地展开。在这个改变广大农村面貌、改变亿万农民生存状况、改变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开发挥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认识。我们有的同志在口头上承认是一回事,而在实践中贯彻则是另一回事。比如,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有的地方不以发展生产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村庄建设,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不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搞大拆大建,加重农民负担,使农民债务累累,甚至返贫;有的大搞形象工程,耗费很多而农民收益甚微;有的乱占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究其思想要源,主要的一条就是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有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实现途径认识不够,以致形成“误区”。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更应是新农村建设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仅凭政府政策扶持和基层组织的行政推动,新农村建设很难按预期计划顺利推进.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全国农村稳步推开。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主体素质不高,将严重影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要抓住今年省委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全省“五大工程”首位加以扶持这个契机,争取培训资金,把好事办好。二是要组建培训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绩效。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