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学军 《特区经济》2011,(8):288-289
2005年我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弹性增强,给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冲击。本文在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汇率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于习惯于高度依赖价格竞争策略和汇率固定环境的中国外经贸企业而言,汇率风险正在迅速放大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标志着人民币走上了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汇率水平长期升值的道路,对于习惯于高度依赖价格竞争策略和汇率固定环境的中国外经贸企业而言,汇率风险正在迅速放大。面对汇率风险,所有企业当然都需要完善内部管理,进一步压缩成本,但仅此一举余地毕竟有限,企业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应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日益突出,管理难度不断增大。本文总结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外贸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产品,提高议价能力,大力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有效、积极地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论外贸企业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旭东 《特区经济》2008,(2):220-221
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更加具有弹性,汇率浮动范围日益扩大,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与日俱增。本文探讨了外贸企业应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风险,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选择合适措施,化解汇率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邓韬 《中国经贸》2023,(12):1-3
2015年8月11日,突如其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大改革,让很多国内企业一夜之间从汇率小风险时代踏入了汇率大风险时代。8.11汇改敲响了国内企业建立汇率风险管控体系紧迫性的警钟,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伴随的是企业外汇使用量的急剧增长,面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结算汇率风险,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学习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熟练掌握应对汇率波动的技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国家相关调控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但是汇率的波动对于我国以出口为主的船舶工业制造企业损益影响较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船舶工业制造企业损益产生的交易性、资产负债结构性影响,结合实务提出应对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7.
励敏明 《中国经贸》2014,(17):33-34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由近几年来幅度不一的单边升值转为难以预测的双向波动,外贸企业如何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巩固盈利能力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之一。本文从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压力入手,阐述总结了汇率风险的管理策略。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汇率双向波动的环境下,外贸企业如何控制好汇率风险敞口规模,应用金融性风险管理策略和运营性风险管理策略有效规避企业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8.
陈钧 《北方经济》2011,(16):77-78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将会增强,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会日渐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外向型企业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对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在分析汇率波动风险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外向型中小企业防控外汇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宁波具有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据了解,它们普遍缺乏避险意识,对汇率风险普遍认识和准备不足。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现实状况是,长期订单不多,订单大多是1~2个月。目前虽然意识到人民币汇率的风险,但是公司财务还没有过多考虑这方面因素。如果用银行的汇率风险产品,可能成本比较高。所以现在汇率风险成本都是摊在自己企业。杉杉集团作为一家大型企业,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之策。杉杉每月至少出口衬衫100多万件,国际贸易订单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上识别了多国环境下汇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并在国际比较视角下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贸易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竞争国货币贬值对一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以邻为壑”效应,其程度不低于双边汇率的影响。进口中间品质量和他国竞争者产品质量是竞争国汇率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渠道。面对竞争国汇率冲击,差异化产品、高质量产品和垄断产品相对“免疫”。产品质量的调整呈现“棘轮效应”,对竞争国货币升值的反应更大。与其他特别提款权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对其他国家出口的负面影响处于低位水平。本文研究为企业应对竞争国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国际声誉的维护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外向型企业汇率变动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的持续走强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高额汇兑损失、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等压力,这不仅抑制了出口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出口企业的外汇风险.外向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文章从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入手,分析了汇率变动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提出了企业有效地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期以来,美国以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为由,强烈要求人民币汇率(RMB/^,下同)升值。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只会使得投机者加剧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形成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性投机。长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能刺激用来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相关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不只是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还有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变大,再加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节节高攀,在这种出口面临着诸多不利变化的环境下,国内的企业和居民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保值增值,从而规避汇率风险,成为摆在国内现代企业和居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和持有外币的居民如何应对汇率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美国国会不断施压人民币汇率,提出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是美国国会议员施压人民币汇率的主要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国会议员将国内自身经济社会问题简单归结为人民币汇率低估,违背客观事实。而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找出其施压人民币汇率的动因,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5.
汇率改革后,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使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加之,8月底,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将对人民币汇率定价权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对于我国经常要涉及到外汇结算的外向型企业,又应该如何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汇率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波动不断加大,在增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如何选择有效的避险工具,全面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通过识别、分析我国企业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同汇率风险,对比国内外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外汇市场、增进企业和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必将进一步加大,双边波动行情是大势所趋。在未来汇率市场化的环境下进出口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也会令不少已经习惯近年人民币单边升值行情的进出口企业无所适从。如何正确认识汇率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定适合的管理策略在未来汇率市场化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汇率风险而言,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或外汇暴露,是指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当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收入、或  相似文献   

18.
安狄 《首都经济》2010,(5):21-22
随着中国GDP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成为中美两国博弈的利器。如何看待这场汇率之争,人民币汇率最终会何去何从,广大的涉外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7,(13):18-19
人民币升值初期将带来全民享受的资本升值盛宴,但是,后期也将带来泡沫和巨大风险。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争端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一些美国议员又将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扬言美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使中国等国家改变“不公平汇率政策”,否则应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议员的政治作秀及27.5%已经是陈词滥调了,不过,在他们的喧嚷中,人民币升值及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正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一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丽杰 《北方经济》2011,(12):82-83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表现出持续升值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来,人民币更是呈现出持续升值的趋势。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时指出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及风险必须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