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相对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而言,它以较低的成本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资本将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依靠资源。本文从社会资本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即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投资,以期望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更加通畅。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省广州、东莞、河源及惠州四个市的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中的职业价值、职业行为、交际技能、工作技能、社会资本广度以及社会资本深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情感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因而,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对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价值认识,强化其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行为,提高其非农就业技能,弱化其对农地的禀赋效应认识,丰富其在城镇的社会资本,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实施农地流转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缺乏指导,就业渠道不畅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再就业置于同等地位,既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又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和外省市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对策有:出台统一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流动劳动力的监控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体系,扶持骨干乡镇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手段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多元化、滞后性以及在就业结构上的比重快速下降等方面的特点;关键性原因是相关的微观与宏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微观上是因为农户对风险认识与承受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自身决策的结果;宏观上则主要是受经济增长速度与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模型及实证分析说明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贡献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打破观念与政策限制并借此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条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现阶段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简介,分析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村庄内生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市场,成为家庭农场兴起的社会基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所引起的人地关系的变动,为家庭农场获取土地资源提供了可能;滞留于农村的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劳动力则为家庭农场提供了最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资本的积累有效地解决了家庭农场的资本投入问题。此外,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成为家庭农场产生的重要外部力量,家庭农场的出现既内含着农业现代化的政策目标,也体现着我国农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分割及金融危机的发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顺利实现,而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比率的持续下降、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非农就业将成为农村劳动力新的选择。在分析乡镇企业信贷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间的相关性、企业创建及运营过程中的信贷缺失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对农民工进行相关培训来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Harris—Todaro模型的框架基础之上,分析了工资率差异,生产规模差异,以及城乡部门生产力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对二元经济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近十年间的宏观数据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相关的度量并发现:相对于城市部门,中国农村部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为了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部门劳动生产率是唯一的可持续性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遭到素质的门槛,同时国企改革,使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内部待岗职工日益增多,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 .本文以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是实现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先导与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作用最显著的有物质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转移比例.其中:劳动力素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这表明了加强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人均收入影响不显著;而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流动则对农民收入呈现负的显著性影响,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社会历史原因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慢,就业困难,贫困现象普遍.尤其是南疆地区,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富余劳动力人口大量聚集.作为“三农”问题和城市化研究的热点,探讨并最终解决新疆农村劳动力的特殊主体——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障碍,对于新疆农民增收,南疆农民脱贫,缩小南北疆区域经济差距,实现新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借鉴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和经济理性的微观视角,构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理论模型,并根据在重庆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收入及其社会网络、文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村建房成本与转户迁移人数正相关,而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住房价格、城市日常生活开支与转户迁移人数负相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后,根据转户迁移的收益与成本评估进行市民化决策,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进行转户迁移;否则会继续“流而不迁”或返回农村。因此,仅仅拆除城乡户籍制度的藩篱并不能促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快速市民化,还必须有效提高农民转户迁移的收益,并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数量为4.82亿,其中大约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要看到农村劳动力对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贡献,而且更要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及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隐性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日益显露出来。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使农民的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