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1997年至1999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面对通货紧缩、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供求与价格水平变动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颖 《商业研究》2005,(3):114-116
货币供求量与价格水平变动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而以价格水平变动作表象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必然与货币供求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十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由通货膨胀步入通货紧缩 ,主要原因是货币供求失衡。我国的货币需求对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货币供给对价格的影响却越来越小。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仍应以拉动需求为主 ,以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为辅。不应该贸然扩大货币供应量 ,否则会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3.
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着眼结构性调整,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利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启动经济,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1999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需求相对低迷,增长速度减慢,国际收支恶化,通货紧缩加剧。总体特征的核心是需求不足,包括国内需求不足和国外需求不足。而直到两年前,我国经济总量特征一直是供给不足,发生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有效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充分认识这…  相似文献   

4.
从 1998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由紧缩转向扩张,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作为政策调整的结果,199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但从去年3月起又转向下滑,通货紧缩仍在继续。 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应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作为基础和依据。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  相似文献   

5.
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能过剩是最近几年投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结果。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对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风险。消解产能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消费需求等。  相似文献   

6.
《光彩》1999,(10)
从1998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由紧缩转向扩张,政策的目标也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作为政策调整的结果,199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但从今年3月起又转向下滑,通货紧缩仍在继续。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应主要基于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而通货紧缩也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在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下,大众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呈现出若干新特点。为此,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遭遇了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和分析中国复合型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才能及时采取有效地治理对策,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持续下降、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近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成因。在治理上,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改革,对走出通缩的困境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不良现象,都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通货膨胀是“需求大,供给小”,而通货紧缩则是“供给大,需求小”,两者都是供求失衡的表现。通货膨胀对于居民来说,手中的货币明显贬值,因而“谈胀色变”。对于宏观经济发展而言,则容易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结构失衡。而通货紧缩对于居民来说,手中的货币明显升值,物价走低,同额的货币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似乎感觉不到什么危害。实际上,通货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影响也很大,同时也存在对居民较为严重的影响。一是通货紧缩导致物价走低,造成许…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特点"供不应求",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如何在维持高增长同时,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决策者所关注中心问题。自1997年下半年,我国总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并在随后20多个月中逐步显现,通货紧缩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特征。为此,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宏观政策来适应经济形态变化,1999年,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中国经济去年仍保持了7.1%的较高增长速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低利率政策无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不但没有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企业投资,使宏观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反而呈现“流动性陷阱”的迹象。分析低利率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没有取得预期作用的原因,利率杠杆没有起到预期作用。要提高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应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和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康萍 《商业时代》2003,(248):23-24
从98年以来我国的物价在持续下跌,通货紧缩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而且,随着入世后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从长远来看,物价有继续走低的趋势。通货紧缩不仅对宏观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企业如何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下调整理财思路、应对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通货紧缩下企业理财面临的压力,并对相应的理财思路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孙好 《市场周刊》2004,(4):59-60
虽然宏观经济出现了平稳增长的好形势,但仍然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通贷紧缩的压力。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经济学派关于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找到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其中关于物价的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后,1998年开始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物价)问题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在1996年"软着陆"后继续下滑,进入通货紧缩时期。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约束自上而下日益强化。过分注重风险约束而轻视发展,使中国银行业在业务活动中更加审慎。尽管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和1999年力图扩大基础货币投放,以期促进货币供应量的有力增长,但面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商业研究》2012,(9):205
正通货紧缩往往是指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表现,其在经济运行中所呈现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货币供给量(M2)的连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全面衰退三个基本特征。目前,"稳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尽管最新的CPI、PPI、PMI数据显示有效需求不  相似文献   

18.
1998年6月,有一位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因而有必要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温和的通货膨胀来扭转这种局面。起初有的政府领导人是接受这种判断的,但货币当局的经济专家有反对态度。后者认为,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应的负增长。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具备第一个特征,但并不具备第二个特征,所以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同样,也不必修改我们此前执行的"适当的货币政策"。我对这一争论的意见可以概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相反相成的货币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通货缩时期,对此,应该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扩大需求,增加生产性的投资。  相似文献   

20.
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趋势的阶段。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对于宏观经济形势而言,目前究竞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笔者认为仍有因生产能力过剩的通货紧缩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通货紧缩趋势的成因和主要特点,并提出了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