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后不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于2001年7月首次“试水”中国资本市场。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年底,南方等六家基金公司成为首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并于2003年6月2日签订相关授权委托协议,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基金托管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正式进入了中国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2.
2008年,股民们记住的不是奥运,而是霉运。股市从6000多点一度跌至1800点以下,令无数股民目瞪口呆:“抄地板的没想到有地下室,抄地下室的没想到地下室还有地窖,抄地窖的没想到还有地壳,抄地壳的没想到还有地狱,抄地狱的,打死也没想到地狱居然有十八层!”  相似文献   

3.
从去年2月至今年2月,上海、深圳两个股票交易市场股市价格长期低迷,下跌幅度达50%。上海证交所指数从去年2月的1500多点跌至现在的760点左右。去年入市的股民多数被套牢,整个股市气氛低沉,股民忧心忡仲。原因何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会使沪、深股市摆脱目前局面而再度辉煌?记者日前就此问题访问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肖灼基。  相似文献   

4.
有了股市就有了股民。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对于股民而言,股市又是五味瓶,装满了酸甜苦辣的滋味,它既能给股民带来收益的心跳,又不时以风险的形式敲打着股民的神经。  相似文献   

5.
2001年伊始,拥有10年历史的中国股市面临着一个紧要关头,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市场参与各方以及理论界的热点话题,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发表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多著名证券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士也热衷于中国股币大争论。一时间,有关中国股市争论甚嚣尘上。这似乎预示着2001年的中国股市是不平凡的一年。至2001年岁末已表明:中国股市产生的焦点问题的确特别多,成为中国股市发展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新股认购证的命运李曜股市汽球,映射出股民购买原始股千姿百态的发财梦;新股认购证,成为股民梦开始的地方;从黑市抢购认购证到“深圳8.10股市风波”,人们寻找到了圆梦的妙方:抽签、摇号;然而,认购证的双刃剑在带给股民福音的同时,却又惊醒了股民“购买原始股...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刊》1994,(1):57-59
论股票交易中的技术分析袁建投资顾问群当今中国股市,使用技术分析手段运作的人日益增多,充满技术分析的股市评论和分析技术讲座日益受股民欢迎,但研究股市技术分析的人不多,这方面著述也很少。股票交易的技术分析研究无论对于中国股市的建设,还是对于培养具有现代股...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股民。对于股票及股票交易,他们并不十分了解,最初多是怀着“立地致富”的心态走进了股票市场,演绎了股票交易最初的狂热。但股民们对股票交易潜在的巨大风险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因此,面对1883年的股市危机,股民们难以承受,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因噎废食”心态。第一代股民是严重缺乏理性的股民,盲目投机,盲目跟风,没有独立见解。这种心态特征即便时至今日,仍然可在股市频见其影。  相似文献   

9.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问题及其建议蒋晓飞又值骄阳似火的季节,但对广大的股民来说,他们却依然没有走过寒冷的冬天。中国股市从去年二月份起持续滑落到现在,仍然没有明显的反转迹象出现。这种低迷的市况在众多股民的心中留下了重重阴影,一大批深受套牢之苦的股民纷纷抽回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对于家庭来说,投资渠道将越来越丰富。为此,人们在家庭理财上,要增强国际意识。那么,2002年家庭理财的胜算机会在哪儿呢?股市:箱体震荡机会不少 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础。入世,会促使那些不善经营、严重亏损的企业出局;而那些绩优、稳定成长的公司股票将成为股民的宠儿。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股市中理性投资理念会逐步替代感性投机。预计2002年深沪大盘整体保持箱体震荡格局,但是不排除期间会出现大的震荡调整。具体地说,2002年上证综合指数的运行区间大致在1500-2100点之…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刊》2007,(4):16-16
中国A股在过去一年急升逾倍,股民陷入疯狂状态.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官屡对"投机热"和资产泡沫发出警告,多位著名经济学者亦敲响警钟.而《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Chi Lo却对中国股民大派定心丸.作者认为,中国强劲的基本经济因素为股市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而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的充裕游资亦成为股市攀高的强大后盾.中国投资者的确大有理由看好股市,而中国监管者对泡沫出现的担心"似乎来得太早".作者预期,中国股市在短期内或会回调,但牛市局面不会结束.  相似文献   

12.
A股期中考     
巫彬 《商周刊》2011,(15):66-68
2011年中国经济时至中局,作为风向标,中国股市的走势也未能脱离"最为复杂"的表现,一季度的走高还让股民和券商高喊"向3500点进军",而二季度一个猛烈的回调让还来不及盘点的账面财富成为"黄粱一梦"。一时间,"一平两赚七亏本"的市场魔咒,再次成为了股民们投资之路上的真实写照。6月末股指虽有反弹,但股市纠结而又敏感的走势,依然对未来的行情有个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中国股市遭遇了暴跌,股价狂降,让万千股民唏嘘不已,它的来势非常凶猛,股价下跌的也非常大,它的波及范也相当大,这一场史无前例的股价大暴跌,股市大崩盘,成为股民以及整个国家甚至世界都关注的大事.本文就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来一一说明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实质影响,同时也点出了股市对实体经济的限制,最后得出股市对实体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股市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广大股民望眼欲穿的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证券民事赔偿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近几年来,我国股市“造假”欺诈股民之风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1998年,“红光事件”中的几十位股民向造假者讨说法,不料被法院裁定为“不予受理”。2001年,“银广厦事件”中的受害股民又拿起了法律武器,将“银广厦”告上法庭,但正当有关法院准备正式受理时,最高人民法院却向全国各级法院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GDP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而我国股市自2001年6月以来却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从2001年的2200多点跌至2003年1月的1300多点,最大下跌幅度超过40%,市值损失16000亿元以上,出现了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完全背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制约我国股市向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股市某些中长期政策不明朗,投资者信心不足首先,有关证券市场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是很明朗,非流通股流通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瓶颈。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约70%的国有股、法人股是不流通的。近几年我国股市患上了国有股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股市现在变成了一个十分烫手的“山芋”。2003年新的一年,我们能有什么期待呢? 自2001年6月股市从2245点开始调整截至2002年底,指数已跌至1400点附近,跌幅高达37%,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中,这个跌幅已经是非常之大,流通市值从1.7万亿元缩减到1.2万亿,5000亿市值人间蒸发。值得注意是:在近2年的深幅调整中,管理层出台了多项救市措施,但是市场丝毫不  相似文献   

17.
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初创期的构建还是成熟期的改造,都至少涉及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因素。近三十年来,随着新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兴起,社会保障研究也不断进步:一方面侧重解释实际政策而不再把政策作为外生变量;一方面从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假设中脱离出来,明确考虑政治机制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决定作用。因此,纵观社会保障理论,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反思了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国有股减持为何一度呼声很高,后来却在现实中遭遇严重挫折而被迫停止,分析了关于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流行理论,如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全流通”理论,存在哪些缺陷并导致了同原设想相反的实践后果,未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反而导致不稳定。本文指出依靠一次性出售国有资产,难以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长期来源,阿根廷、俄罗斯私有化加速了社会保障体系瓦解。本文还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方向,怎样借鉴美国股市、公司丑闻的教训,防止泡沫投机危害促进股市稳定发展,还提出了建立国有股流通稳定基金的政策设想,主要应按经济规律促进国有股的适度流通,实现有进有出的国有资产结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一)股市的走势与国民经济走势相背离 理论上,通常是把股市称为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走势应与经济发展同步。然而,现今的中国股市难以起到国家经济向好运行的“晴雨表”作用,自2001年以来股指走势与GDP走势一直相背离。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不少成绩,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集中表现在:管理体制混乱、经费严重不足、安全网覆盖面低、法制不健全、城乡差别大,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亟需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