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精神,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要求、价值逻辑、机遇挑战、实践矛盾和实现路径,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面临根本性转变,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旅游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和重要契机;(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企业的健康活力和集聚发展是根本基础;(3)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回应和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方面内涵特征,审视其与旅游现代化的紧密关联;(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业事业性相协同、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等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实现的关键路径;(5)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等重点任务中,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把握文化和旅游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旅发展的新要求,明晰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旅游学刊》于2023年4月8日在浙江台州举办“文旅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文旅高质量发展,围绕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认知、问题困境以及对策建议等进行报告和对话,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以期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多学科、多视角交叉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在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开展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既是创新旅游新知识的必然使命,也是旅游研究与行业发展响应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4.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它为我国未来5年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全文,通篇都透露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它的快速发展既会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又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旅游业有效率的发展是学界近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于“十三五”开局之年以“旅游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展开笔谈,就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抛砖引玉,引发旅游学界对旅游业发展中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的关注。即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与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系?中国旅游业如何助推美丽中国和生态之明建设?本期的6篇笔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6.
刘鲁  王臻真 《旅游学刊》2016,(11):138-141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旅游学刊》创刊30周年.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于10月19日至23日在洛阳召开.本届年会主要聚焦“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主题,探讨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及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为旅游学术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本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机遇挑战、战略重点、逻辑进路等重要科学议题展开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更高品质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和平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把握。(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逻辑和推进逻辑。(3)可从旅游产品优质供给、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建立更具韧性的文旅供给、激活引导普惠全民的文旅消费、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服务体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5)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是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保继刚 《旅游学刊》2016,(10):17-27
自十八大以来,旅游业日益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并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支撑。此时,无论是从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角度,还是从学科组织职能与知识体系职能角度,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势在必行。这是一代旅游学人的使命。本期特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希望学界、业界形成相应共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兴起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以及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综述。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关旅游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旅游学刊》2016,(10):35-35
《旅游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1986年创刊以来,秉承前沿、理性、责任的办刊宗旨,《旅游学刊》立足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紧跟国际旅游研究动向,“公开选稿,唯求质量”,力求学术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及时反映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实践的新问题,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旅游宏观统计积弱,致使旅游业既难以"摸清自身家底",也难以形成明确的产业"身份"进入国民经济产业研究的话语体系,甚至在产业规模测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当中还存在明显误区,造成旅游经济的感性认识有余,而理性的量化支撑不足。为此,文章应用旅游卫星账户和投入产出理论,结合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统计调查实际,构建了一套符合国际统计核算标准和旅游卫星账户框架要求的旅游业增加值算法流程,测算得出2007年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2.67%,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测算结果相近。文章所构架的算法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和准确地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借助可计算一般均衡、投入产出价格影响等模型测算旅游业完全经济影响,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和有效的基础性框架。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国家旅游业优化的需要,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对比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开发与保护、扶贫效应与居民感知等方面对中国乡村旅游扶贫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今后学界应具体从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拓展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及聚焦微观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冲击和威胁之一。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得到1 268篇中英文文献,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表达共现词分布,分析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目的地风险评估、游客风险感知、应急管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建设等是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热点。(2)国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日本、新西兰、地中海和东南亚等海岛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关注的灾害类型为飓风、海啸和火山;中国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地质灾害普遍分布的西南地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四川省,其中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案例。(3)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主题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基于自然灾害影响和旅游过程的耦合特点,结合旅游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总结了“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框架。(4)未来自然灾害和旅游的耦合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旅游保险类型创新、大数据应用、韧性旅游地建设、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为旅游业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7,22(3):9-10
我国旅游业先后经历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3个发展阶段.发挥了政治接待、民间外交、旅游创汇、回笼货币、扩大内需、安置就业、开发西部和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功能.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下,在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中国旅游业研究应开拓视野,将旅游业上升到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层面和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出境旅游.  相似文献   

15.
旅游信息科学:一个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科学的全面建设。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信息依存度极高的产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层面,给现代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旅游信息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已刻不容缓。文章在深入分析信息、信息科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系统和旅游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旅游信息及旅游信息科学的概念,阐述了旅游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论和技术体系),构建了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的四维旅游信息科学研究框架(ODTG研究框架),并结合旅游业以及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旅游信息科学的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标准化工作成效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我国首次颁布实施涉外旅游星级饭店评定标准,标志着中国旅游业标准化建设的开始.由于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旅游企业的积极参与,20多年来,旅游标准化工作呈现出快速、高效、持续发展的势头.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颁布了16项旅游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5项,是世界上制定和颁布旅游业标准最多的国家;其中,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评定、内河旅游船星级评定、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标准都是我国首创的旅游标准.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旅游规划的时代特点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旅游规划方法、旅游规划体系与制度、旅游规划职业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旅游规划语言的建立是旅游规划科学化、职业化最主要的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的超负荷、低技术、高同质开发日趋严重,带来巨大的旅游资源承载压力以及旅游消费的浪费、旅游景区的高碳排放和旅游产业经济低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