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注“一老一小”,为家庭减负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赡养老人的支出负担,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23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三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其中,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将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  相似文献   

2.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2019年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制度以来,历经扣除项目范围扩大和扣除标准提高两次政策调整。本文从整体专项附加扣除和分项专项扣除两个视角,采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专项附加扣除的整体减税效应显著,其中,中等收入组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规模最大;(2)无论是整体专项附加扣除,还是分项专项附加扣除,均对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且逆向程度与扣除规模成正比;(3)2023年提高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扣除标准,在增强专项附加扣除减税效应的同时,加剧了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基于此,建议专项附加扣除的首要目标应定位为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可考虑对高收入者的扣除金额实行随收入增加而调减的制度安排等,以缓解专项附加扣除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减税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不仅会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还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逆向调节。在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基础上,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会进一步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但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仍然存在。为减缓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更好发挥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降低居民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建议从两方面完善现有扣除办法:一是根据教育阶段识别纳税人子女教育支出的差异,以更好匹配纳税人实际负担;二是提高部分纳税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税前扣除额度。  相似文献   

4.
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为探索家庭赡养行为的税收经济调节机制,本文以江苏11535户城镇家庭受赡关系为样本,采用基于被赡养人年龄闽值的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考察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对医疗、非医疗和总赡养支出的处理效应,并针对主赡养人身份、赡养人性别和被赡养人性别进行异质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具有税收激励和孝亲示范效应,对非医疗赡养支出的处理效应明显高于医疗赡养支出且存在过度反应,改变核函数和带宽计算函数的结论仍稳健.主赡养人身份和赡养人性别对赡养行为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填报扣除提前兑付女性被赡养人的赡养支持预期.当前赡养扣除标准可从被赡养人数量和年龄阈值、赡养行为细分、扣除分摊限额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9,(14)
个人所得税的第七次修订增加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内容,有利于减轻个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更好的发挥个税调节收入的作用。本文简述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对个人及家庭税负的影响和对税收部门征管的影响,分析在房贷利息、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扣除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个人所得税2018年改革中,借鉴国际经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时首次引入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由于个人所得税涉及到每个自然人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广受社会关注,其中由于复杂家庭关系引起了对于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这两项扣除的热议,本文就与这两项扣除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纳税人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税改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制度,设计不同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调整方案,并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5年数据模拟分析其对居民收入和居民福利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教育费用扣除制度扩大了收入差距,但提高了收入水平。同时,制度的优化使得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且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略微增强,且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差距无变化。收入水平提升对福利增进效果较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福利损失影响较小,从而福利水平得以提升。此外,依据教育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标准是可行的。鉴于此,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要继续优化子女教育费用专项附加扣除,以提升居民福利水平,持续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  相似文献   

8.
黄朝晓 《税务研究》2022,(12):81-85
不少国家(地区)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为依据,按照实际负担人数,确定标准化减除费用;同时结合纳税人收入情况、纳税人及被供养家属是否残疾、抚养子女的纳税人婚姻状况、被供养家属年龄,设置差异化减除费用。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等为依据,实行标准化减除费用,结合纳税人居住、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支出实行专项附加扣除。比较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标准减除费用未考虑实际负担人数,差异化减除费用未考虑纳税人收入情况、纳税人及被供养家属是否残疾、抚养子女的纳税人婚姻状况、赡养老人年龄,造成纳税人减除费用扣除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精准性,应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纳税人收入等因素,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所以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纳税人负担,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个人所得税有必要继续减税,同时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具体对策包括:将专项附加扣除中的子女教育支出范围扩大为子女养育支出,增加家庭合并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建立负所得税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的引入是2019年开始实施的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亮点之一。其中,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制度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与关注,被认为是惠民利民的政策手段之一。但这一制度在扣除范围、扣除限额,申报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进一步优化。总结和分析医疗费用扣除和医疗费用抵免两大类国际上通行的个人所得税医疗费用处理经验,从构建指数化增长标准,扩大医疗费用扣除范围,扩大家庭成员范围、降低门槛值等方面提出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2019年1月1日执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有关规范的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解析公民个人可以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结合"办法"扣除,进行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朱海宏 《会计师》2019,(20):6-7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自2019年1月起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实现了从分类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的转变,尤其首次在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引入专项附加扣除的概念。实施以来产生了比较积极的效果。但我国的个税制度未来更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深度体现收入公平分配、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和生育政策转变等目标。本文针对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的若干建议,期待党和政府能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使我国的个税制度能更加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的制度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的基础条件。应在目前源泉扣缴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预征制度,以确保财政收入。同时,在年终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家庭计税、生计费用扣除、赡养费用扣除、生产性投入扣除等制度,并通过费用扣除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实现更高的社会公平。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是:预征环节注重效率,年终申报凸显公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优惠享受条件和扣除方案设置相对单一,既不利于实现税制量能负担原则,也不利于政策发挥降低家庭养老成本、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作用。本文基于被赡养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和数量设计三种不同的政策调整方案,结合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模拟测算了现行政策和调整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收入条件对政策受益的限制性时,基于被赡养老年人健康、年龄和人数的扣除方案均有利于强化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且政策作用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结果检验中,依据老年人人数调整的扣除方案未通过检验;税后收入再分配的地区性差异表明,调整方案拉大了区域内的贫富差距,区域内尤其是高收入水平地区内的相对贫困群体及其养老压力需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是不同国家税收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较为完善,扣除项目的分类较为科学,能够较好地实现税负公平原则。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较为粗糙,未能很好地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就整体税制设计、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模式、所得税扣除制度的具体设计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蹄疾步稳,大幅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明确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实施年度汇算制度……十年来,无论是税制还是征管,我国个人所得税都经历了重塑性的变革,迈出了从分类征收向综合税制改革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的主要税种,除了筹集财政收入职能,更重要的是发挥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现行税制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需要从经济发展、税制结构优化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本身完善等多目标出发,循序渐进,在综合所得扩围、加大专项附加扣除力度、调整税率结构等方面探索改革的可行性,从而把强化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兼顾效率,使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8.
个人所得税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税种,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大概百分之六十六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来源于中等以及中下收入阶层。在社会上谈论着一种说法:现在个人所得税已沦为"工薪所得税"。2018年6月19日,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进行第七次大修改,这是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其中首次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本文针对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功能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外还有就是调节收入分配不均。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是实现公平纳税的一个重要方面,费用扣除的确定关系着纳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高低,因此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制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费用扣除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论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的国际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斌 《涉外税务》2005,(12):7-11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的原则和方法,对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所得税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费用扣除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获得应税收入而支付的必要的成本费用,二是赡养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费用(即生计扣除)。综合起来不分成本费用还是生计,按一定标准数额的法定扣除的方法,叫综合法。根据一定的原则,将费用扣除和生计扣除分开,从毛收入中分别加以扣除的方法叫分别法。前一种办法简便易行;后一种方法适应性强,可以考虑各种具体情况,较能做到按能力征税,但计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