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含义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作为一个过程,共享发展是其新阶段。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要求中低收入者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大于高收入者即实现益贫式增长。本文以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益贫式增长实现路径。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关键一是着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多种形式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二是提高再分配政策设计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2.
益贫式增长是对穷人有利的经济增长,它关注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被认为是有效减贫的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益贫式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最大动力,但是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配合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贫困快速下降。实现益贫式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经济增长直接提高穷人收入;另一种是通过政府公共再分配使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间接获益。本文通过对益贫式增长的含义及其实现路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之路。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经济增长路径进行校调,经济增长由亲富人转向益贫式增长是一条可行之路。湄潭县充分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从发展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及一体化经营、以茶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不仅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绿色之路、生态之路,而且还走了一条富农之路,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由亲富人增长向益贫式增长的路径转换。湄潭的实践启示我们,从自己的优势出发,走绿色发展生态富农之路是益贫式增长实现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5年间中国农村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水电气环保型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型基础设施、科教服务型基础设施和福利保障型基础设施等四个维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减少贫困人口、节约扶贫成本和缩小不平等程度三个方面来促进农村地区“益贫式”增长,当宏观政策稳定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交通信息类基础设施更能促进实现农村经济的“益贫式”增长。为实现中国农村的“益贫式”增长,要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重心偏向于交通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以节约扶贫成本、减少贫困人口并缩小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5.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逻辑上看,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应用,是人民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晶。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前者处于理念高度,具有思想引领性;后者处于区域协调层面,具有实践针对性,新发展理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设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方法论。从路径上看,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机制创新,加强生态融合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开放发展,推动实现城乡的协调与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呈现出条理清晰的逻辑理路: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致力于解决新发展阶段贫富差距等新矛盾新问题,是其逻辑起点;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其逻辑传承;从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三个方面展开架构,是其逻辑展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三新”发展观,“三新”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均具有重大作用,如以“三新”发展观引领共同富裕是遵循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中形成的经济发展观、财富共享观和政治经济学创新的人民观等理论逻辑,这就决定了其实践必然能够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且其也具有引领共同富裕的优势,如其具有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优势、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和新发展格局的任务引领优势。基于此,应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方案:以新发展阶段的方位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优势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推进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本文运用SSM分析框架,全面系统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推进机制,具体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个逻辑框架构建推进体系。认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受到与这三大逻辑框架相关联的三大变量的影响。这三大变量分别是:低收入群体自我增收能力、外部主体增收推动力投入,以及阻滞增收的因素。实证分析表明,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首先取决于该群体的自我增收能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作-收入回报率比加大低收入群体创收的工作时间投入对于低收入群体增收具有更加决定性的意义。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阻滞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消减因素,特别是刚性支出方面的家庭负担。再次,外部正式和非正式主体投入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推动的影响有限,但不可或缺。着眼于“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提出从低收入群体自我增收能力、外部主体推动力和阻滞增收因素消减三个维度构建推进机制,并提出构建低收入群体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所具有的可复制、共享性、低成本等优势,有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把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研究,从发展生产力、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的理论逻辑,研究“做大做好蛋糕”“切好分好蛋糕”的实践逻辑,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深刻理解和领悟共同富裕,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地阐释。从理论逻辑看,劳动是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贯彻按劳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有机统一,进而揭示出共同富裕是以“劳动逻辑”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通过提出“先富与后富”,为共同富裕奠定生产力基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优化生产关系。从实践逻辑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基础丁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作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时点,通过进一步发掘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保障,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鑫 《经济纵横》2022,(7):20-26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发展阶段是事物发展内外因的反映,新发展理念是对新发展阶段的统筹思考,新发展格局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达。三者紧密关联,需要用系统思维把握和理解三者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指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界定低收入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利用2011-2018年CMDS与289个地级市的匹配数据,检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益贫式增长效应、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收入提升和分配改善两个机制实现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益贫式增长,这一结论在考虑模型内生性和替换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能加速提升城市数字经济的益贫效应。流入地社会保障缺失制约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益贫效应的发挥。单纯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则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甚至逆转其益贫效应。因此,要在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同时,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就业匹配能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的“城乡共富红利”。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分配作为新发展阶段下助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需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实现形式、价值功能、参与主体、作用领域,拓展其科学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分配。同时,要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挥社会财富的本质功能、促进劳动人民各阶层的大团结和大联合的理论逻辑上理解中国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基础、实践动因、目标指向,还要站在第三次分配助力重构新发展阶段经济秩序、分配秩序、社会秩序、道德秩序的高度上审视其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这样有助于全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形成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发挥其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触发了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重构社会机会配置格局实现社会分配正义,已经成为中国深化改革亟待破解的重大命题。吸纳益贫式增长理论的益贫思想并依据机会平等理论的机会补偿原理,提出了机会益贫化分配概念框架。基于此,挖掘和识别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可能面临的机会风险,公平估算机会损失价值并纳入农地流转定价基础,运用WBS法识别农地流转全过程中的益贫机会,并采用正态云模型构建机会益贫化的农地流转估值模型。鉴于理论模型输出结果,提出了基于机会益贫思想的农地流转定价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益贫式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6—2019年宿迁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村级益贫式增长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精准扶贫政策干预下,村级实现“强益贫式增长”,其机制在于,改变低收入农户生计模式、强化“三保障”、提升收入稳定性,而增强收入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强;(2)帮扶措施实施广度与精准度较低造成扶贫项目收益减贫成效不足;(3)救助补助类收益能明显提升教育与医疗保障水平,但住房保障益贫性有限;(4)精准扶贫政策能促进较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增收,也呈现较强的县域益贫性。这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仍是难点,因此,应加大经济薄弱村产业帮扶力度,在提高贫困标准、强化分类施策的同时,提高帮扶精准度,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益贫式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18.
赵君 《江南论坛》2023,(11):4-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是理论、历史及现实三重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人民性、整体性、协同性、渐进性等价值特征。在新征程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以勤劳创新致富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以完善经济制度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平分配及享有。  相似文献   

19.
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益贫式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地制定有利于穷人增长的经济政策对于推动公平的增长意义重大。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其实质是通过考察经济政策和冲击对宏观经济增长和对微观低收入群体福利的综合影响,在效率优先与公平优先两个差别迥异的发展模式之间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进而推进益贫式增长。本文致力于两项主要工作:(1)开发一个小型的中国益贫式增长"宏观—微观"政策分析模型。此模型能够创新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个人福利函数的连接,从而可以在一个框架内考察贸易、汇率、公共支出和劳动力市场规制等经济政策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2)在益贫式增长政策分析框架基础上,考察中国2002—2006年间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及其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福利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共同富裕既是生产力问题,又是生产关系问题。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对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理论蕴涵与价值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呈现出“为何要共同富裕、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何在”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审视是构成逻辑进路的三个维度。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包括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共同富裕思想,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基本遵循,为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