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文章首先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定义,分析了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现实制约.之后论证了大数据助力普惠金融具有的经济理论基础,对于破解普惠金融的征信难题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储慧 《国际融资》2021,(3):76-80
本文通过分析普惠金融的客群定位与服务种类,得出普惠金融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普惠客群融资难.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国内外先进同业经验,得出城市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需要走"大数据信贷+地缘信贷"的路子.怀着一颗初心——有效解决普惠客群融资难;利用两项工具——金融科技+业务团队;实现三个目标——客群规模辖区内领先、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5.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所有人,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普惠金融理念的有效实践.通过了解普惠金融的涵义,指出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存在问题,分析公司+农户的小额信贷模式、保险+农户小额信贷模式、P2P网络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的基本情况,提出完善发展我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各种主体相结合模式,以更好地发展农户小额信贷,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了普惠金融从“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概括了当前全球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从国际实践视角归纳总结了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四种主要模式,并基于不同发展模式下各国的实践经验,提炼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共性特征。通过对比国际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技术驱动创新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统筹推动“政策普惠”“机构普惠”“信贷普惠”“设施普惠”“服务普惠”“产品普惠”“知识普惠”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下一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重点路径。  相似文献   

7.
8.
国务院2015年12月31日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同时,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1)。兰考县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县域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通过大数据金融体系的构建实现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探索一种普惠金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促进改革方案的落实和实施,形成县域普惠金融建设的示范效应,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单旭 《时代金融》2013,(12):230-231
"小额信贷"主要指针对低收入人群发放期限较短、数额较小的贷款的行为,但是其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荆州的调研,首先对国内小额信贷现状进行阐述,然后结合调研结果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发展我国小额信贷、促进我国的普惠金融的实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测评农户金融素养,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8成以上的农户对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比较满意;经营非农业为主农户的金融素养高于经营农业为主农户;全额获贷、续贷、信用贷款与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金融素养、贷款利率、经营非农业为主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与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基于此,建议应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举措,精准有效对接不同类型农户的融资需求,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陷入内生与外部问题并存的瓶颈阶段。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背景下,为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将2017—2020年全国3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与省份口径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具有滞后效应。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对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大,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对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的滞后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本文以吉林省榆树市为例,通过VAR模型分析,研究信贷资金投放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量的资金需求,信贷支持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作为基层央行,要注重信贷资金的供给管理,用好各项金融支持工具,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信贷配给理论模型,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三种机制缓解农业信贷配给:一是通过改变金融机构成本结构,促进规模效应的发挥,从而改善农业信贷配给;二是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下沉,改善农业信贷配给;三是通过提高违约成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内蒙古地区普惠金融指数IFI;依据三次产业贡献率、财政贴息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网络覆盖率、加权平均利率等12个指标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假设,并分别与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开展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分区域来看,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程度不同,中部地区影响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这也导致全国数字普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有限。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该通过加快数字金融普惠进程、加大东北地区数字金融普惠推广力度、增加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共赢等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对普惠金融的赋能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便捷性和延展性。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工具,其对绿色资金的配置及市场定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本文以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至2021年的数据,首先通过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CH)作为衡量建设银行绿色信贷效率指标,后通过熵值法构建建设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最后以建设银行绿色信贷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设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控制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建设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建设银行绿色信贷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数字普惠金融的大力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建设银行绿色信贷效率的提升,但影响程度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论文测度了广东省20个地市2015~2018年间的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门槛回归和面板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每提高1%,贫富差距会缩小5.5%,且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其减贫的边际效果会逐渐减弱。2.分地区看,只有粤东地区存在门槛效应,其中普惠金融发展对粤北地区减贫作用最强,粤西、粤东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没有起到减贫效果。根据上述结论,得出推进金融机制改革、平衡区域间的普惠金融发展以及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新时期涉农金融机构员工"背包银行"面对面服务则为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文章以宁德市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的"背包银行"服务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背包银行"金融服务代表性指标与涉农贷款余额之间的关系,并就优化"背包银行"服务模式,深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门洁  赵先立 《甘肃金融》2022,(10):52-56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关注大型控排项目,更需要广大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的参与。据统计,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一半来自中小微企业。因此,广大普惠群体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力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和项目,而广大普惠群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绿色标准、风险识别难度大等因素还无法享受绿色金融的红利,二者如何协同发展,是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天水是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支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特征明显,约四成的小微企业从事工业化生产,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势在必行。本文以天水市为例,运用科技手段试建金融标准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配套发展路径,对于天水市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普惠金融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由于"数字鸿沟"制约着老年人获取互联网金融服务,人口老龄化加剧抑制普惠金融发展;适宜的政策制度、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便捷的交通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普惠金融受众群体金融知识储备较低,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化水平未能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从分地区的结果看,老龄化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本文进而提出加快培育服务老年人的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差异性普惠金融政策、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构建终身金融教育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