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估算江浙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度。实证发现,江浙两省信息产业对纺织产业的投入产出率逐年提升,表明江浙信息产业对纺织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极高的倍增效应,信息产业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相互融合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纺织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投入率逐年下降的,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投入与需求融合均衡度波动较大,这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相关,有待提高。为此,本文分析了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感应度扣带动性都很高的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信息产业强国相比,我国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借鉴美国信息产业成功发展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信息产业演进的表现形式。信息产业的演进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结构和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其中信息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企业的成长与退化;信息产业的演进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即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分析了影响信息产业演进的各种因素。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演进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需求、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应对策,即制定统一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动信息产品商品化;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开发,培植龙头带动基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信息产业人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4.
入世后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消费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产业与信息消费市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信息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信息消费市场的扩张,拉动信息消费需求;反之,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又会刺激和加速信息产业及其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效率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信息产业和信息消费市场必然受到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和影响。认清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理智对待入世带来的各种影响,寻找应对入世挑战的正确策略,是每一位关心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一、我国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力量,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过小、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应制定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战略,同时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妍 《商业研究》2000,(2):129-130
信息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综合起来构成信息产业。我国信息产业,无论是信息 基础建设方面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一直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是新兴产业在开发和利用上尚存 在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规模、信息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21世纪信息产业发展前 景乐观。  相似文献   

7.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勇  徐云喜 《中国市场》2009,(26):10-11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和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针对我国当前现状提出政府要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合理设计信息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信息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产业与传统三次产业的关系入手,在对已有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法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信息产业与传统三次产业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促进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中外软件产业发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莹 《商业时代》2006,(3):73-74
软件业是信息产业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产业,在我国由于其发展相对落后,已成为束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中外软件业进行比较,探讨我国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活跃性、带动性和渗透性,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力量。本文基于报酬递增的视角,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信息产业报酬递增的原因,结合报酬递增视角下市场的特性总结了企业竞争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朱艳  唐娜  章家清 《江苏商论》2012,(6):37-39,46
我国是世界蜂蜜生产大国,养蜂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我国蜂蜜产品存在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阐述信息不对称在我国蜂蜜产业的表现,以及对蜂蜜产业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重视农业、大力扶持蜂农,创新营销理念与模式,完善新国家蜂蜜标准、加强监管及完善行业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迪  王晓煜  关胜 《中国市场》2008,(28):126-127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本文结合国外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重点讨论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快递业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文化交流及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完善、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高快递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各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在空间上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严重的不平衡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各区域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可以为区域制定食品加工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ATC协议的完全实施,纺织配额的取消,将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全球纺织业现状,预测2008年欧、美、日三大市场容量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发展趋势。从价格、非价格和出口竞争力系数两方面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产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符合集约型经济的要求,已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重庆市也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针对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有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招商引资,培育招商引资主体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07-2012年我国外商持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知识资本模型和知识资本—洗钱模型为基础,对比离岸国家(地区)与非离岸国家(地区)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洗钱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洗钱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绝对市场规模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制造业、房地产及整体行业有抑制作用;相对市场规模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及整体行业有促进作用;劳动力丰裕度严重抑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及整个行业;贸易成本和距离均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张作玉 《中国市场》2008,(32):86-87
交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我国交通业的重要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我国交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更华  王学力 《商业研究》2002,(16):117-120
制度优势是深圳高技术产业地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根源。具体而言 ,深圳高技术产业的制度优势突出地体现为经济体制、企业治理结构、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等四个方面的优势。就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深圳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启示是 :上述四个方面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将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合同大量出现,但是在我国,旅游纠纷和事故处理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文章从分析旅游合同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旅游合同的性质与旅游合同给付内容的特色,探讨了旅游合同中的责任承担问题,以期对我国的旅游立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