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文珺 《企业导报》2012,(7):140-141
武汉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武汉城市特色,探索构建了以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碳排放、森林碳汇、绿色消费五个维度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理念为指导的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并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程炼 《企业导报》2012,(24):147-148
展望全国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武汉这样渴望崛起,就如同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渴望崛起一样,武汉和中国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长期保持辉煌,所以现在渴望崛起。本文首先介绍了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并提出武汉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内外空间联系方面,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随后分析说明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首位城市,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最后本文从提升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打造文化名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武汉城市圈和中三角一体化进程等五个方面对武汉如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保定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京津冀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京津冀经济圈,长期以来主要以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共同推进经济圈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双子星座"式的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是华中重镇,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和完善武汉的重要商品储备,是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施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必然要求。文中就武汉市健全、完善重要商品储备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归纳了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优势区域和交通优势区域中主要中心城市的分布状态,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强度,考察了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在综合考虑优势区域、吸引力强度和联系强度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圈加以定位,以期为学界和决策界制定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朱汉民  彭义 《物流科技》2005,28(2):8-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物流外包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武汉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市做出建设华中物流中心的规划,将对武汉制造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10月30日。中国住交会组委会在武汉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了一场“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大武汉——第六届中国住交会之中部论坛”。与会的50多位住宅与房地产业权威专家、40多家新闻单位代表、300多名省内外房地产开发商齐聚一堂。就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大武汉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房地产业与城市营运的关系等进行了开放式的研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本次论坛上。不仅代表武汉市政府向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同时还就武汉市的发展机遇向与会做了精彩的演讲。他说,目前“相对落后”的武汉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如今适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空间。这种具有历史性跨越的机遇和空间。成了今天许多人为武汉心动的真实缘由。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40%,利用外资约占全国的80%,出口贸易额约占全国的70%。这些地区已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9.
<正>因各区物业管理发展状况不平衡,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各区工作委员会开展的活动根据会员单位需求不同,活动的侧重点也不同。武汉地处中部地区,与它的地理位置一样,武汉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武汉城市区划面积最大,现有十个中心城区和五个远城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因而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各区域的企业规模、实力和水平各不相同。对武汉地理区域面积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以及物业服务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现状,武汉市物业管  相似文献   

10.
张莉娜 《物流时代》2013,(11):91-93
依托于华中地区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以及四通八达、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武汉物流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定位的确立,武汉打响了新一轮攻坚战,而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则成为赢得战役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金风送爽,丹桂飘香。10月18日,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美丽的武汉市武昌区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蓝皮书和2009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在35个城市中,武汉市位居第10,其中政府服务排名较上年度前进了9  相似文献   

12.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是利用海洋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连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经济辐射范围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要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带动及辐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内涵和对比研究,基于大连优越的自身优势与特点,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对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途径和对策,为大连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决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部湾经济圈和渤海湾经济圈一样,是我国沿海一南一北的两块宝地。由于历史和战争原因,我国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在了渤海湾地区的后面,从而被称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洼地”,称为世界上尚待开发的“三大处女地”之一。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北部湾地区成了我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尤其在亚太及印度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经济时代到来和“亚热带快速发展现象”出现的今天,面对东盟、特别是越南加速发展的竞争与挑战,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那么,究竟该怎样加速北部湾经济发展?作者认为,推进城市化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协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文中从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现状及内外在动力机制,使各市应该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在良性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引言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杭州在今年的全国各类城市大赛中接连获奖。但是,2004年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色彩中国”颁奖大会上,其中分量最重的奖项——“色彩城市”大奖上,杭州却“意外”失手。但回顾“色彩中国”大赛上哈尔滨和武汉城市完整的色彩规划,杭州在色彩规划上完全迟了一步。其实欧洲早在1850年就已经开展城市色彩规划,实施建设的城市是意大利的都灵市,这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序幕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既关系到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又关联到全国的战略,并影响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工业区、港口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营销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昭  姜军松 《企业研究》2005,(11):79-80
当前的中国,城市经济圈的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城市圈正蓬勃发展;以广东、佛山为核心的广佛经济圈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还有环渤海城市经济圈的迅猛发展等等,无不显示出中国对城市发展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导报》2003,(12):14-15
每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亚洲经济论坛“博鳌”论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经济峰会在哪里?雄心勃勃的武汉拉起了“东湖论坛”的大旗,11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企业家云集武汉,共商民营经济发展大计,这是一次精英的聚会,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者围绕“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环境、新空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刊特精选演讲片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马拉松,参与其中的“队员”,耐力比爆发力更关键。在两个十年的交汇点上,西部各城市都设计了一套新标签.例如在金融领域,重庆提出要做“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成都亮出了“典型中国西部之心”的城市定位,打造“西南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