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一定合约下形成的组织体系。由于对剩余的索取形成对企业的相关人员最有效的激励,因而对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就成为与企业效率密切相关的问题。企业要提高其成员的积极性,必须形成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而自我约束的动力来自风险与收益的对称。一般来讲,控制权、岗位责任及风险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是最优的企业制度安排。现代企业中股东、经理、员工共同承担了相应风险,也应共同分享剩余,共同参与所有权的分配,而前提是股东、经理、员工应相应地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 ,引入员工持股对优化法…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经营者享有,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则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在这样的前提下,既能给股东提供选择与监督好经营者的激励,又能给经营者提供努力行使好剩余控制权的激励。一、大股东的非合作、非持续发展行为下的剩余控制权现代企业理论在关…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  相似文献   

4.
申庆涛 《现代企业》2003,(10):35-36
长期以来 ,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投资者 (资本所有者 )最关心的问题。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 ,企业的最有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现最大对应的机制 ,其最优的安排必然是一个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然而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正是用来激励公司的高层领导者或核心人员的一种制度安排 ,被认为是发展百年老店不可或缺的一种激励措施 ,是戴在优秀人才手腕上的“金手铐”。据此 ,我们再进一步考虑 ,我国在目前的股权激励方面到底有哪些障…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组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所有权合约,提高企业所有权安排效率的出路是资本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股东至上”理论,公司治理采用“股东至上模式”,与此相适应产生了相关的业绩评价体系。但是这种治理模式和业绩评价体系都存在着缺陷,为适应现代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共同治理模式”代替“股东至上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办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校办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理论依据 1.1建立校办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经济学理论 现代企业(典型形式为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制度的安排更多表现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必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践基础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其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资本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其所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拥有公司经营管理权的经理人员作为所有者的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力图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为此,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资本所有者必须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激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分为薪酬激励和职务激励,薪酬激励一般表现为剩余索取权的激励;职务激励一般表现为控制权的激励。经营者的福利,不仅包括以剩余索取权体现的薪酬,还包括以控制权体现的地位,因此经营者激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事业财会》2004,(3):12-14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债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点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代表是现代公司制度。它的一个显的特征:企业内部的权、责、利按相互激励和相互制约的原则,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  相似文献   

9.
所谓企业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契约,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浅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中的特殊资本形态,其产权相当特别,即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而激励的有效方式就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本要真正取得剩余索取权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杜靖 《事业财会》2003,(3):10-12
股票期权制度属于分享制的范畴。经营者激励问题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并由此产生了几个著名的理论解说 :包括科斯开辟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斯与克莱因开拓的资产专用性理论、阿尔钦与德姆塞斯为先导的团体生产理论。最后 ,委托———代理理论的创始人威尔森与斯宾塞等将研究的思维触及到企业内部最优激励方案的设计上来。企业的最优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能使“剩余所用权”和“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 ,最优的安排一定是一个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剩余分享制。股票期权计划 (SOP)是企业给予其一定的经营者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既定…  相似文献   

12.
德国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经济界》2003,(2):81-85
一、引 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用户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客体,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3.
财务治理是基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要求理顺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间的合理匹配,形成良性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财务行为的规范性及财务运行的高效性。财务管理是筹集并有效管理和使用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企业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股东主权”治理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而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关注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的财权配置应不仅是内部财权配置,还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应该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从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就是拥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群人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取利益的经济实体.因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的市场合约.现代企业有三大要素:出资者、经营者和交易合同.出资者是产权主权,出资人的资本包括资金、各种资产及土地等在现实中都称之为货币资本;经营者是经营主体,是人力资本的典型代表;交易合同是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因而现代企业,既不是"资本雇佣劳动",也不是"劳动雇佣资本",而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现代经济发展证明,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则是主动性的资本.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本推动是运转不起来的,是不能保值增值的,因而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特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更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经济责任审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股份公司通常是从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督这两个方面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在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来解决的。这里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的要求权。事实上,在企业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就是以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后来也有学者将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17.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剩余索取权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约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博弈力量分享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解决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问题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形式应当变革,人力资本也应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契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双因素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等为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激励等积极效应则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而要使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成为现实,还需要从完善市场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创造适当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当前通行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及“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该理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受聘于资本所有者。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存在差异:前者的目标在于经营者利益和权力最大化,而后者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