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由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大股东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其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和内幕交易等种种手段实现大股东掏空。为遏制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泛滥,需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大股东掏空的内外部制衡机制,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控股股东角度探讨内幕交易在控制权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一个模型分析表明内幕交易起到了补偿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所付出代价的作用,扩大了控制权转移交易的达成区域,使控制权转移事件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出现频率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上市公司(1997—2001)样本验证了:(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存在内幕交易行为。(2)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与内幕交易行为有关: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付出越多,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原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越高,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现金方式交易时内幕交易行为比非现金方式交易时更加严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内幕交易补偿所付出的代价,从而使得控制权转移易于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1997年起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热潮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机构合谋与内幕交易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傅勇  谭松涛 《金融研究》2008,(3):88-102
本文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合谋问题以及合谋的可能途径——内幕交易。文章的基本发现有两个:第一,在控制了影响股改对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后,机构投资者对方案的赞成比例与股改对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全体流通股股东以及大个体流通股股东对方案的赞成比例与对价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机构投资者对方案的赞成比例越高,公司的内幕交易程度也越高,而其他流通股股东的表决意见与内幕交易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用内幕交易进行了合谋,合谋的结果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得以支付一个较低的对价水平,而机构投资者则通过内幕交易获得额外收益。  相似文献   

4.
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而这些利益冲突往往会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分析了股东与经营者、股东与债权人以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红 《海南金融》2011,(11):18-21
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投资者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内幕交易等角度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治理与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问题的政策建议与相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内幕交易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非执行董事对上市公司内幕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执行董事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发生;其次,不论是控股股东还是非控股股东委派的非执行董事都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对非执行董事抑制内幕交易的作用存在调节效应,二者均会削弱非执行董事与内幕交易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董事会治理作用和内幕交易的现有研究,为中国上市公司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7.
皮海洲 《理财》2015,(3):11
2015年新年伊始,A股市场上即有三家上市公司高管或大股东的股票交易遭到市场质疑。先是中国南车、中国北车高管及家属的股票交易被市场质疑是内幕交易;接着又是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中信有限公司的股票减持也被市场提出内幕交易质疑。三家公司无一例外地发布了公告,表示不存在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8.
韩京芳  王珍义 《武汉金融》2012,(5):39-41,71
全流通市场中的大股东交易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2007年至2010年A股市场大股东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股权结构对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而非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现有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显著差异又将导致未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与高管减持公司股票是内部人交易的主要形式,因其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而备受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以中泰化学大股东减持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研究发现,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发布,大股东减持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时机选择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定期报告的业绩增长推高了减持期间的公司股价,但盈利水平的改善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结果表明,内部人交易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正当权利,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4-2008年上市公司153起关联固定资产交易为样本,以资产评估中经调整的超额溢价比率作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剥削程度的度量,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剥削行为以及关联交易背后的利益输送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剥削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是倒U型的,与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上市公司当前经营业绩之间存在较弱的U型关系。上述证据表明控股股东通过制定关联交易价格来进行他们所期望的利益输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增持或减持股票如何影响股价极端波动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大股东交易强度提升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风险,其影响主要来源于大股东减持而非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权力越小,则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影响越显著;较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独立董事设置能够有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削弱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维护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规制大股东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防范内幕交易,避免大股东集中、大幅、无序减持股票对市场稳定带来冲击;第二,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信息透明度;第三,推动上市公司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优化公司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督机制,以实现对大股东行为的有效制衡和约束。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各类违规事件频发,有为了业绩好看而进行的财务造假,有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幕交易,也有为了再融资或者资产重组而人为的操纵利润,在研究了很多的案例后,我发现上市公司各类违规行为的层层迷雾后,通常都与一件事情相关,那就是大股东的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股权高度集中,内控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在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保护中小股东的法律机制,这就使得大股东有便捷的途径可以转移上市公司的利益,以此掏空上市公司,将利益完全转为个人所有。而另一种情况,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并没有达到完全控制,但是却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完全控制权,那么大股东也存在利益输送的动机和途径。以上无论哪种情形,中小股东的权益必然受到损害,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秩序是我们资本市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各种利益输送行为,对其途径和原因进行详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鲁玉娟 《时代金融》2015,(5):177-178
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各类违规事件频发,有为了业绩好看而进行的财务造假,有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进行的内幕交易,也有为了再融资或者资产重组而人为的操纵利润,在研究了很多的案例后,我发现上市公司各类违规行为的层层迷雾后,通常都与一件事情相关,那就是大股东的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股权高度集中,内控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在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保护中小股东的法律机制,这就使得大股东有便捷的途径可以转移上市公司的利益,以此掏空上市公司,将利益完全转为个人所有。而另一种情况,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并没有达到完全控制,但是却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完全控制权,那么大股东也存在利益输送的动机和途径。以上无论哪种情形,中小股东的权益必然受到损害,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秩序是我们资本市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各种利益输送行为,对其途径和原因进行详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股权结构能否影响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治理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控制权转移的动态过程中考察了股权特征因素对控制权交易后公司绩效改善的作用。文章利用1997 ̄2003年总共249个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样本,通过wilcoxon检验等方法证明了控股程度不同的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前存在显著的业绩差异,而控制权交易引起的股权集中度程度及控股股东持股份额的变化能够引起交易后企业业绩的变化,然而控股股东属性与企业业绩改善的关系并不显著,无证据表明法人股接管控制权后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效率。本文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类型的外资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未能有效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不同性质的境外投资者对抑制大股东侵占的作用存在差异。QFII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而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持股均不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仅未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反而加重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控制权转移的动态过程中考察了股权特征因素对控制权交易后公司绩效改善的作用。文章利用1997-2003年总共249个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样本,通过wilcoxon检验等方法证明了控股程度不同的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前存在显著的业绩差异,而控制权交易引起的股权集中度程度及控股股东持股份额的变化能够引起交易后企业业绩的变化,然而控股股东属性与企业业绩改善的关系并不显著,无证据表明法人股接管控制权后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效率。本文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17.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与大股东掏空路径,选取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大股东掏空效应引入Kothari et al.(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应计盈余时剔除关联交易行为与资金占用的影响,比较剔除前后可操纵利润的差异,对大股东掏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大股东掏空本身对盈余管理模型计算有影响,本文的做法可以形象反映掏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即大股东通过实现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导致可操纵应计利润减少,企业会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国企相对于非国企来说,以掩盖大股东掏空为动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分析了交易特征和并购溢价对并购现金流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并购溢价与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正相关,转让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购买方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信号作用。当控股股东将国有股权转让给关联方且股权性质发生了变更时,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在新型委托代理关系中大股东利用股权转让和关联交易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进而剥削中小股东。  相似文献   

19.
黄志忠 《会计研究》2012,(1):36-42,97
本文以2006~2010年间的IPO公司为样本,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应该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完全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因此公司治理的重点在于减轻代理问题。我们发现,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股权制衡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代理成本。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重点在于限制关联交易,遏制大股东利益侵占。本文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活跃,溢价并购衍生的内幕交易问题亟须关注。以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至2020年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并购溢价率越高,预期股价涨幅越大,内幕交易潜在收益上升,内幕交易可能越严重;第二,签订业绩承诺的溢价并购,相对于没有签订业绩承诺的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高业绩承诺是表明被并购公司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信号,可能会直接推高并购溢价率并刺激股价上涨,进而引发的内幕交易就更严重;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采用股份支付方式和采用收益法估值的并购重组较其他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因此,合理降低重组过程中的并购溢价率,严格规范业绩承诺和收益法估值过程,防范溢价并购信息成为刺激股价获取内幕交易高额收益的手段,可能是有效遏制内幕交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