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病问题一直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全球兴起的"慢速城市"运动提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个性,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等理念,对我国发展特色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介绍慢城运动兴起的背景,提出慢城理念和对治理城市病的意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城市病现状、引起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慢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发展田园城市、特色小城市、慢行交通和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等措施解决城市病。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运行背景下,城市经济增长乏力,伪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其回应由此而生,同时伴随的是生态空间退化、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滋长.慢城作为低碳宜居城、均衡型城市化作为持续良性运行的城市化类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诠释,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慢城、均衡型城市化的耦合分析,建立慢城、落实均衡型城市化、打造三维框架下的城市均衡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城市内外空间的网络治理结构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根紧 《发展研究》2012,(7):105-109
慢城是20世纪末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慢城运动倡导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城镇特色个性维续相得益彰、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与传统生活方式传承有机结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强化城市宜居性来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慢城运动中的"慢"哲学,是人类在城镇化过程中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发展指南。本文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慢城运动发展情况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国际慢城的建设经验,以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国际慢城"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并发展理念、城镇规划、基础建设、文化特色等角度去阐述中国"国际慢城"所带来的启示,同时对"国际慢城"的申创条件等做了简单叙述,以期为后续准备加入"国际慢城联盟"的国内城市提供一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衔  林仁达 《财经科学》2015,(9):132-140
房价的波纹效应为近期学术界所关注.基于我国7个地区35个大中城市2011年1月-2015年2月的月度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方差分解,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相关性理论证实了我国城市间房价存在短期波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部、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南和大西北7个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波纹效应;在各区域核心城市组合中,广州作为全国性核心城市主导我国住宅价格的波动,北京、沈阳、重庆则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我国城市房价波动的动态特征表明现阶段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两种类型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前关于我国FDI区位选择因素的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建立在双边框架内,考虑第三方效应并从城市角度进行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本文在新近发展起来的"第三国效应"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85—2005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1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全样本154个城市的FDI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周边城市的FDI增量可以增加某城市的FDI流入量,周边城市的市场规模越大某城市的FDI流入越多,各城市的FDI流入也受到周边城市FDI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对三大地区内部、三大地区之间及长、珠三角与三大地区之间等不同子样本的FDI空间效应的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FDI的主导类型分别为集聚垂直复合型、受限的集聚垂直复合型和水平型。  相似文献   

8.
从直接驱动、空间溢出双重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深入一体化战略推进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驱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是区域一体化直接驱动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一提升效果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递增的特征.同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所具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一体化城市和非一体化城市之间.此外,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重效应基于区位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布局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本文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空间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来阐明产业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在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演化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9)
在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的相互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空间维度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合理的城市空间重构是产业结构优化扩张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格局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以城市间的相互合作为媒介,探讨了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演变的机理,针对以往区域空间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群的空间效应与产业集群效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城市群为切入点,运用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反应模型,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系统考察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且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更高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其次,创新类别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策略性创新,现有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围绕提高城市的实质性创新展开,但非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实质性创新倾向显著弱于城市群城市;空间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集聚阴影”现象在样本期内显著存在。最后,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来看,我国地级市间普遍存在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且相较于非城市群城市,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补程度更低;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来看,我国地级市间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为逐顶竞争,且非城市群城市有更为显著的逐顶竞争倾向。本文为推动城市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4~2015年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动态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间户籍制度竞争的存在性及其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在户籍制度上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同时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显示,放松户籍制度管制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关系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从全国层面看,地理相邻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政府放松户籍制度管制对本城市经济发展有负溢出效应;分地区来看,地理邻近而非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户籍制度的放松倾向于给本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负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表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重视地方政府间的空间联动机制,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给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和创新留出足够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基于创新效率、知识溢出、就业匹配3种机制,解析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城市蔓延普遍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产生负向全局处理效应,但经过创新效率、就业匹配以及知识溢出机制的调节后,该负向效应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当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就业密度、基础设施或工资水平下降时,则可能加剧这种负向效应;相对其它城市,东部地区或规模较大城市的城市蔓延会对创新空间集聚发挥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东北三省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全国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验证全国各省级单位间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的存在,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方向和依存度。在此基础上,运用1999—2008年东北三省的数据,建立省域内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截面数据的估算,据此来分析省域内各城市和地区间经济外部性空间效应的存在、动态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999-2016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通信基础设施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基于SLX和SDM模型的空间计量检验发现,通信基础设施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两种中介机制在统计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的通信基础设施对城乡居民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市、省份、区域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特性十分显著,金融资源会加速向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或沿海省份、东部地区集聚;在不同省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会引发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空间溢出效应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演化过程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已经形成"中心—外围"空间模式,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地理空间因素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整个2001—2013年期间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其溢出效应值只有-0.1201;3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有较大变化,正溢出效应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安徽和浙江4省市中的21个城市,负溢出效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云南6省市中的19个城市。应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