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罡  任燕 《旅游学刊》2015,30(1):102-111
语言景观作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呈现,是文化变迁研究的突破点.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语言,在旅游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当地的语言景观.虽然政府、研究者均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但是旅游的相关影响在学界中至今未达成共识.通过定性研究,以丽江作为研究地,运用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旅游中东巴文景观虽然突出,但是流于形式,旅游“复兴”的东巴文景观仅具有象征功能,成为一种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研究认为,东巴文的未来发展需要另辟新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赖文化精英维系.  相似文献   

2.
陈康 《西部旅游》2023,(20):103-105
<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甘肃兰州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凭借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一环,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意义,还能有效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基于此,文章对兰州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现状与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娄烦县是一个史称“周王绘图有楼烦国”的老城,其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全省最大的水利枢纽——汾河水库;有太原市海拔最高,自然景观最优美的山峰一一云顶山。主要景观有汾河夕照、云顶风光、花果山水帘洞等“娄烦八景”,同时,还是革命先驱高君宇的故乡,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开发旅游产业,既可以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促进全县交通、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全县农业、畜牧业等土特产品和各种旅游商品走向市场,可谓“一业兴,百业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势,加大开发、建设、宣传、利用的力度,将旅游业建成娄烦县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但观光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贡献有所下降.近年来,针对观光旅游资源相对欠缺的现象,广州市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观光旅游资源.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绿道建设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设较为完善,大力发展绿道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对提升城市观光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意象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对广州市绿道的景观意象特征,进而探讨广州市绿道建设与旅游开发状况.对广州市绿道旅游者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将广州市绿道旅游景观意象分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人文要素3类,分析旅游者的绿道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城市绿道旅游整体评价较高,体现在正面词汇较为集中,负面意象相对较少;(2)绿道旅游景观意象词汇分散,尚未形成一个比较认可的“公众意象”;(3)相比于高频词汇,低频词汇更加关注绿道建设的细节,这些针对性较强、指向明确的意象词汇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不少地区争相开发旅游资源,其中“人造模拟景观”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它的成败利弊一时成为旅游业讨论的焦点和热点。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开发人造模拟景观呢?近年来不少人士各抒己见,如“人造模拟景观不可过多”的提法;视人造模拟景观为“资源移植”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提法,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如此,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以得出明确的观点和比较统一的认识,仍需有一段深化的过程。为此,本刊在《热点话题》栏目中,将“人造模拟景观”作为研究和探讨的第一个“热点话题”提出。 就我国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而言,人造模拟景观产生了各种影响和问题。诸如“雷同与独特”、“模仿与创新”、“过多与不足”、“健康与迷信”以及如何维修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因此,有必要从多种角度,对此现象作更深入的讨论,例如人造模拟景观与经济发展、人造模拟景观与旅游资源开发、人造模拟景观与客源市场变化、人造模拟景观与社会文化建设、人造模拟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人造模拟景观的结构与布局、人造模拟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其基本概念、经济效益、建设规律等等。 本期选择两篇有关“人造模拟景观”问题的稿件,各自代表一家之言,作为抛砖引玉,希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先辈们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文化又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就这一点来说,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精华和骨干。 旅游文学作为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本民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学在相当的程度上,起着宣传、开发并且保护著名旅游景观的作用,提高这些景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在各游览胜地,凡能与历代名家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的旅游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这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期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而在旅游景观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中,景观的视觉形象对景点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进行分析,并围绕其对景点的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一些旅游诗词中所包含的景观信息,客观上能起到发现、描述、记录和评价旅游资源的作用。历史上河南籍优秀诗人的创作和反映河南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诗词,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据此考证发掘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整理河南丰厚的诗词文化,以“诗词+”发展理念全方位整合开发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诗词旅游的宣传营销,构建以诗词文化为主线的网络旅游空间,精心打造不同主题的精品诗词旅游路线,开发多样化的诗词旅游产品,创新诗词文化旅游体验,让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与河南旅游深度融合,既能充分彰显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推动河南省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互补开发作者:王畅单位:河北省社科院燕赵所(石家庄,050011)文章认为,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旅游景观都是地域文化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的涵盖面甚广,以往人们对此理解得很是狭隘、肤浅,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不少...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日益显著,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大研古城自旅游开发至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古城原生文化也经历着某种程度的变迁.文章在两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以古城酒吧发展的视角,探求反映古城文化变迁过程,并应用乔治·里茨尔“虚无”与“实在”理论分析古城酒吧发展过程中“虚无”与“实在”的表征及动因.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tourism culture; the new cultural expressions, practises and identities, influenced by hosts, guests and industry context, which may develop in destinations, as a useful perspective with which to draw together various conceptual narratives within the tourism studies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ree small islands finds evidence of a distinctive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emerg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host and guest cultures, and the exchange, change and creativity that results. Tourism industry dynamics are found to facilitate or undermine this process, as in turn they may be influenced by. This tourism culture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digenous culture, as it does for the absorption of elements of tourist cultures. The emergent fusion may be symptomatic of a richer cultural landscape and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n indicator of more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nd form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旅游学刊》2006,21(5):53-56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因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ith safari attractions dominating the African tourism sector, many tourism studies in Africa have focused on wildlife and wilderness resourced-based tourism, with a secondary body of literature exploring cultural aspects of tourism. Recently many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Tanzania, have started to recognize the potential for stand-alone, culture-based tourism to diversify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urposes. Drawing upon insights from local stakeholders, primarily members of the Maasai community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critical challenges for providing indigenous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Tanzania. Qualitative data for the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site visits to eight Maasai bomas (cultural tourism villages or settlements).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s revealed significant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ultural tourism amongst Maasai in Tanzania.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chieving success in indigenous cultural tourism is therefore challenging, and needs to incorporate specific community-based strategies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asai cultur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市成为提升景区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资本前景的诱惑下,诸多宗教型景区萌发上市冲动,而引发突破社会伦理的热议。文章围绕宗教景区上市背后的宗教文化资本化的话题,以宗教社会学、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等为理论基础,从宗教存在逻辑与资本逻辑间张力角度,分析旅游语境下的宗教文化资本化现象。结论认为,包括旅游资本在内的现代资本为宗教的发展提供支撑资源,但资本的理性、世俗性与宗教的感性、神圣性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张力。单纯市场化的宗教旅游发展模式会消解宗教赖以存在的根基,因此不是宗教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鉴于宗教旅游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现代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营模式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ettler colonialism relies upon a logic of elimination that strives to dissolv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title to ancestral lands. In Canada, settler colonialism has steered not only oppressive state policy directions, but also settler narratives that essentialize and displac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to land. Tourism is an especially potent social force through which such settler stories can be perpetuated and resist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how Indigenous culture is portrayed in the tourism promotional landscape of Ontario's ‘near north’, a rural leisure landscape for nature enthusiasts and second-home owners. While Anishinaabeg and Haudenosaunee First Nations have inhabited this area for generations, their cultural presence is often marginalized in development discourses,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Our study draws up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websites produced by stakeholders associated with three case study sites – a Provincial Park, an annual cranberry Festival, and a major casino operation – to understand both the limits and opportunities of tourism in relation to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Indigenous culture. In so doing, our paper contributes to critiques of settler colonial power relations and how these infiltrate tourism, and identifies pathways for disrupting the erasure of Indigenous cultures in tou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