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5年,政府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业作为中国支柱产业,去库存被列为改革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对楼市库存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认识到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能对中国的经济转型起到拉动作用。此外,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对房地产去库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去库存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措施中的重要部分,也是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截至2015年末,白山市房地产库存113.49万m2,去化周期高达67个月,房地产库存压力较大.2016年初,白山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等举措消化房地产库存.为了解"政银合作"对白山市房地产去库存产生的效果及影响,分析当前去库存面临的制约因素,白山市中心支行对住建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二手房中介及金融机构展开了调研,以期对化解房地产库存量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住宅用地供给长期不足,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存在泡沫隐患。而从结构性的角度来看,三、四线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吸引力不足,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民工市民化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改革土地供给制度,以置换等方式增加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实现"人地挂钩";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三、四线城市吸引力;三是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降低住房空置率;四是合理运用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促进消费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五是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供给品种。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去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房地产去库存难以离开金融的支持.经调查,吉林省各银行机构在2015年积极支持居民贷款买房,促进了房地产去库存,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金融支持吉林省房地产去库存的因素.如,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影响了金融支持房地产去库存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大同市房地产库存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大,城镇化率迅速提高,致使房价快速上涨,最后导致库存迅速增加.可以从鼓励房地产商适当降价销售、继续优化教育和环境等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户籍政策吸引人口、加快棚户区改造、政府购买作为公有住房、开发商分期付款、开发商售转租等方面考虑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为有效去库存,金融业的支持显得十分重要,金融机构在推动房地产去库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信贷支持的作用。但金融在支持房地产去库存并产生较好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金融支持去库存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分析金融支持房地产去库存所产生效应的同时,对其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进行了调查,并对金融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如何有效发挥出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去库存"决策部署,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探索实践购房激励措施、以棚改助力房产去库存、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户进城购房,努力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高库存是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的集中体现。以刺激需求为主的房地产托举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的系统改革来改变现状。当前,县市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去库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供给质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愈来愈重.而近年来,去库存压力逐渐显现,房地产业相关收入的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定冲击.本文构建了房产开发综合指标、房产交易综合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为例,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综合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表示房地产开发情况的房产开发综合指标短期内对地方财政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正向影响会趋于缩小,并且这种显著性关系也会逐渐消失;表示房地产销售情况的房产交易综合指标短期和长期均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长期的影响明显大于短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去库存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主要攻坚任务之一.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分化严重,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供过于求,库存高企,房地产风险依然处在高位.本文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剖析了三四线房地产库存情况以及影响房地产去库存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去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房地产去库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作用。经调查,西双版纳州房地产库存量较大,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去库存周期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末库存去化周期为5.73年。虽然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居民购房贷款需求,但仍存在预告登记缺失、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金融支持房地产去库存作用的发挥。应采取搭建预告登记平台、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完善住房金融政策传导机制等多种措施,鼓励金融更好地发挥支持房地产去库存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定义了商品房库存数量为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差额,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库存与泡沫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并对房地产市场高库存与高泡沫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房价特性是一旦形成“泡沫价格”,要么上升要么下跌,而不可能在泡沫下稳定价格.并对去库存与去泡沫相一致、防范银行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库存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待售商品房和在建房屋形成的库存,消化周期为4.7年;二是土地购置用于开发形成的库存,消化周期为3年左右。总体上看,未来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很大,去库存周期可能接近10年。以待售面积和在建面积衡量的库存消化周期为4.7年房地产市场库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商品房待售面积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供求均衡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进程,提出各城市由于面临的需求、供给曲线不同,因此政策效应不同。具体为,以需求刺激为主的去库存政策虽然能快速扩大需求,短期内实现去库存,但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将带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6年以来,海西州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也积极作为,努力提升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力,积极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推进产能、库存和杠杆的去除工作。但是受制于海西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经济自身的薄弱和金融自身的不平很,导致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业自身的供给侧改革稍显滞后。建议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吸纳金融的能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供给效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0—2014年我国城市房地产库存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新型城镇化指数进行测算,并在考虑房地产库存的空间相关性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项模型和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房地产库存具有空间集聚性,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库存会对地理相近或者经济依赖度高地区的库存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去库存直接效应显著,但间接效应不显著,即新型城镇化更多地缓解本地房地产库存;人口数量对房地产库存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同样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去产能任务作为"三去"任务中的主线之一,正在稳步进行。其中,钢铁行业由于供需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等制约因素的存在,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发展态势的要求。因此,加速改造传统钢铁行业、创新制度供给、防控相关风险,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钢铁行业的现状分析,对钢企转型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出相关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的召开,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同时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振兴的必经之路,是经济振兴的关键,本文将介绍日本和韩国的改革,并思考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对比分析中国现阶段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9.
周幼曼 《新金融》2016,(9):32-37
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总量过剩、开工不足、需求不旺"的总体特征,且在去库存进程中形成了"分化加剧、风险凸显"等行业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去库存的进程,判断房地产行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后续新建规模维持在适度水平,房地产库存规模总量将逐步下降,行业前景依然较为稳定。本文建议可从房地产企业转型和金融机构助推两方面来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下游辐射效应强大的产业,房地产业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成分方法分析安徽省房地产市场与库存的周期性变化.实证研究表明,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并主要受宏观经济、行业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库存波动具有逆周期特征.立足内、外部政策选择,提出有效平抑周期波动和去库存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