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年均产糖200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甘蔗糖分14.8%,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甘蔗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发挥甘蔗生产的潜力优势,云南省规划到2015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达到5.0吨,年产蔗3000万吨以上,甘蔗含糖量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产糖300万吨,蔗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实现与2010年相比产糖量增加百万吨、综合产值增加百亿元的"双百增"目标。为此,"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蔗糖产业大发展。1、建设甘蔗基地根据国家新一轮甘蔗糖料优势  相似文献   

3.
蔗糖产业历来是德宏陇川县重要的支柱产业,种植甘蔗更是陇川农民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推动蔗糖产业发展,陇川县紧紧围绕"云南糖业第一强县"建设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蔗糖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绿色高效蔗糖产业。近年来,随着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陇川县甘蔗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蔗农收人减少。为了解决生产难题,陇川县积极争取政策和资  相似文献   

4.
肖化 《广西经济》2007,(5):20-21
崇左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发展甘蔗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高产高糖”甘蔗优势区之一,辖区内有5个县(区)被国家发改委定为甘蔗生产基地县。经过多年的培植和扶持发展,目前全市的产糖量、蔗糖质量、蔗糖生产成本、制糖企业利税和蔗款兑现等多项指标在国内、区内制糖行业和食糖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全市蔗糖年产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和中国产糖第一大市。为了做大做强蔗糖产业,崇左市要抓住国家和广西加大对崇左蔗糖基地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站在全国的战略高度和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来谋划发展蔗糖产业,大力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培育蔗糖产业集群,着力壮大全国糖蔗核心主产区,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制糖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5.
1、技术背景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良种对蔗糖产业的贡献率在60%以上,甘蔗良种的迅速推广应用成为推动蔗糖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甘蔗为无性繁育作物,繁殖速率慢,而生产上常规栽培用种量大,亩用种量高达8000~10000芽,而且甘蔗经数年种植后,易感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造成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退化,导致甘蔗减产、品质下降等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利用甘蔗健康种苗作种,成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甘蔗产业是云南经济发展特别是滇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均居中国第二,仅次于广西,是中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域之一。云南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8个州市,常年种植甘蔗面积30万hm~2左右,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1.台湾蔗糖业概况 台湾地区气候高温多雨,适合甘蔗生长。早在1624年,台湾就有蔗糖生产的纪录,但蔗糖业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1901年起日本在台南市郊设立“甘蔗试作场”促进甘蔗科技发展,并开拓外销市场。  相似文献   

8.
蔗糖作为云南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制糖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糖业消费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蔗糖三废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且污染严重。2008年,云南省科技厅立项实施"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全面开展甘蔗制糖产业综合利用研究,形成的蔗梢氨化饲料和微生物贮饲料技术,在全省推广饲用198.2万吨,蔗农新增产值2.38亿  相似文献   

9.
随着蔗糖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以及制糖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蔗糖生产效益日益凸现。自2001年以来,我区蔗糖业已从过去长期亏损的困境中走出来,连续6年实现盈利,并在扭亏为盈的基础上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然而,目前我区蔗糖生产面临着甘蔗良种培育推广后劲乏力,良种推广出现接替间隙的空间,甘蔗数量和质量(糖份)不稳定,单产和糖份徘徊不前;水利灌溉条件缺乏,受天气因素影响大,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弱;  相似文献   

10.
蔗价糖价连续三年下跌,本榨季更是出现价格倒挂现象,直接关系全国4000万蔗农生计和国家食糖安全的中国蔗糖产业将何去何从?当下,正是甘蔗的压榨期,2014年,甘蔗生长期间遭受台风灾害,加之从2011年开始甘蔗收购价不断下跌,蔗农种蔗积极性不高,业内预计2014/2015榨季国产蔗糖量将下降180万吨左右。于是,人们普遍认为本榨季蔗糖的价格将出现回升,但事与愿违,蔗糖价格又跌了。  相似文献   

11.
1、技术背景甘蔗(Saccharum .ssp)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植物。甘蔗优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应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甘蔗蔗糖产业的新动力。然而,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主产甘蔗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影响到了甘蔗的品质与产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当家品种或新品种能够很好的抗甘蔗宿根矮化病,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推广种植甘蔗健康种苗。  相似文献   

12.
我国蔗糖产业发展相对平稳,但仍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甘蔗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借助SWOT分析对广西蔗糖产业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整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提出广西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加大研发力度,推广应用糖料蔗新品种;推进完善机械化作业,降本增效;因地制宜,完善蔗田水利设施;加强产品研发,促进蔗糖生产多样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升蔗糖生产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10/11年榨季以来.国际食糖供需的变化导致了国际和国内食糖价格步入下降周期.对国内各食糖产区生产和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食糖供需和价格变化的特点与走势分析.结合云南省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甘蔗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甘蔗产业是云南重要的区域性经济支柱产业,不但对云南经济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有着重大影响,还与国家食糖供给安全问题紧密相关。文章分析云南甘蔗产业化的现状,探寻甘蔗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江州区蔗糖进入了关键性发展时期,甘蔗生产面积、制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制糖生产的产业链也不断延伸,出现了良好的循环经济态势,但从广西、全国蔗糖的产业发展情况看,江州区只是产糖大区,还不是产糖强区,特别是在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6.
管炳六 《广西经济》2007,(5):12-13,16
我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南亚热带气候,昼夜温差大,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发展蔗糖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区90多个县(市、区)中有56个种植甘蔗,360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近2000万人口以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全区有制糖企业34户共94家糖厂.职工近10万人。2005/2006年榨季,全区机制糖产量为53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1%。制糖业的发展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制糖业已经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本人是武鸣县宁武镇唐村村潘村屯人,现年61岁,高小文化,与甘蔗、木薯打交道二十多年。由于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甘蔗种植的科技含量,我种植的甘蔗单产和总产不断提高,2005年种植490多亩,总产原料蔗3480多吨,平均亩产6.93吨;  相似文献   

18.
1、新植甘蔗抗旱栽培技术一般来说,蔗区生态类型多样,因而选择的甘蔗品种各不相同。大旱之年,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种植抗旱性强的甘蔗品种。实践证明,目前抗旱性较好的新品种主要有粤糖86/368、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桂糖11号和云蔗03/194(早熟)等。旱地甘蔗一般采用深沟板土栽培技术,抗旱效果比较理想。其技术要点包括:一是开沟,要求植蔗沟深40cm,播幅宽30cm,  相似文献   

19.
正甘蔗是我国第一大糖料作物,甘蔗糖占全国食糖总产的92%,发展甘蔗生产对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奋斗在第一线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为数众多,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吴才文研究员善于把握前沿方向,以其潜心钻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成为甘蔗领域的引领人物,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甘蔗产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云南省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高质量的甘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成果已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走出云南,在全国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在甘蔗所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了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2400余份,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种质保育基地。"十一五"期间,通过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建成了面向全国的甘蔗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我国甘蔗核心种质资源336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