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云鹏 《河北金融》2010,(10):10-12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间已达成共识,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但同时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碳关税。对中国也不例外,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新的方式进行转变,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本文从碳关税入手,浅谈其发展历程及目前相关国际法规定,并就我国经济如何把握碳关税政策的过渡与变革,提出了相应措施建议,来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碳关税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碳关税"的实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美国"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为我国应对美国"碳关税"政策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碳关税”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并逐渐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型工具.本文描述了碳关税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并结合了最近10余年数据,阐述欧美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可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研发低碳技术、人才培养、援引WTO规则、开展环境外交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2021年欧美陆续推出“碳关税”计划,对减排力度不足国家出口欧美的商品将按其碳排放量征税,此举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将会产生影响。经研究发现:短期内碳关税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影响不大,但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行业中涉及多种高碳经济成分,如大规模征收碳关税将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熊旭颖 《中国外资》2011,(16):126-127
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将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贸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严峻考验,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碳关税问题的起源和现状,第二部分解释了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的原因,发达国家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第三部分分析了碳关税征收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将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贸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严峻考验,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破关税问题的起源和现状,第二部分解释了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的原因,发达国家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第三部分分析了碳关税征收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从概念走向立法,碳关税在气候治理及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本文从气候治理和国际贸易双重视角对碳关税实质进行剖析,对欧盟和美国碳关税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运用全球贸易和环境分析模型(GTAP-E)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模拟。分析表明,欧盟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可以抵消部分影响,使得影响总体可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作用有限,却会导致欧盟及其他部分发达经济体碳排放量增加,总体是“损人不利已”。考虑到欧美对碳关税持积极态度、“先行者”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未来更多发达经济体实施碳关税政策产生的“合围”冲击,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开展碳关税谈判、加速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和完善碳市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从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也纷纷制订了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议案。本文研究在低碳经济中美国的碳关税征收问题,提出美国征收碳关税的本质是在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利益至上的对外经济哲学的一种全新解释,同时碳关税的征收将对中美之间的贸易产生像高成本、低竞争力、不利于促进贸易平衡和引发贸易冷战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朱文 《青海金融》2022,(10):28-32
2022年3月15日,欧盟碳关税政策正式出台。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又是出口欧盟钢铁、铝等高碳产品最主要的经济体,至今尚未正式开征碳税。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税制度,依法对我国高耗能产品征收碳税,以避免被欧盟国家征收高额碳关税已刻不容缓。本文在介绍国外碳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外碳税的运行模式与特点进行研究与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加快构建我国碳税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从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也纷纷制订了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议案.本文研究在低碳经济中美国的碳关税征收问题,提出美国征收碳关税的本质是在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利益至上的对外经济哲学的一种全新解释,同时碳关税的征收将对中美之间的贸易产生像高成本、低竞争力、不利于促进贸易平衡和引发贸易冷战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06年碳关税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在国家之间在学术界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持支持态度,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不外是发达国家另一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是限制自由贸易的做法.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碳关税的实施。在碳关税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取舍。笔者认为,低碳是一种趋势,这在全球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碳关税的征收需要有差别。不应一概而论。在碳关税与发展之间,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2.
即将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我国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之一,将对我国部分高碳产业形成冲击,并将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支柱,有必要在气候金融风险框架下充分认识和了解欧盟碳关税将造成的影响。文章从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两个视角分析当前银行业应对碳关税风险的基础和不足。随后基于分析结论从风险度量、风险监测、风险化解三个方面充分准备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碳关税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上,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实施中的"碳关税"政策,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以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制品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工业产品的出口数量与竞争力。本文旨在讨论"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上,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实施中的"碳关税"政策,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以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制品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工业产品的出口数量与竞争力。本文旨在讨论"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许多国家开始采用“绿色壁垒”来代替明显的贸易保护政策.然而,隐藏在“绿色壁垒”温和面纱下的依然是目的在于保护本国产业的贸易保护政策,正可谓“走绿色之路,行保护之实”.碳关税就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使用的“绿色壁垒”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通过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法案.减排问题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对华施压的重要工具.如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无法达成共识,碳关税将给中国出口型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6.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对"碳关税"一词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就是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2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但奇怪的是没有任何正式法律文件使用"碳关税"这一术语,在这些讨论和法案中使用的是"额外关税"、"碳税"、"排放配额"和"国际储备配额"等词语."碳关税"只是一些官员,媒体和学者所使用的一个新术语,如美国能源部长来棣文2009年3月17日表示,如果美国制定了减排计划,而其他国家不采取类似的减排措施,那么征收碳关税将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碳关税产生的必然性,应该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利用"中点选民"模型等分析工具将碳关税内生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重点探讨了"中点选民"效用最大化作为碳关税产生原因的解释力,并认为低碳密集型国家在进口高碳密集型产品时应该征收碳关税,同时结合世界贸易产品结构及中国出口部门的特点,从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碳关税征收的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碳关税是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的商品进口税。本文将介绍碳关税的基本内容,并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进行对比,证明该种税收是违反国际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论述了碳关税一旦实施对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影响,随后引入"单位碳价值率"概念,估算了碳关税一旦实施对中国33种大宗出口商品的直接影响,并对不同类型产业影响的特点做出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政 《中国外资》2013,(8):22-2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美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安全为由,通过立法准备征收"碳关税"。本文分析了美国提出开征"碳关税"的深层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