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七次利率下调对银行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6月10日连续七次利率下调对减轻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支持国企,启动消费,扩大就业,保持币值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低通胀率下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它给银行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部分存款分流,组织资金难度大。二是存款成本降低,存款效益明显。三是存贷款利差扩大,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在中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很大,促使银行增加贷款的投放。五是减少营业税的支出,营业税是按照利息收入来征收的,存贷款利率的减少,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从…  相似文献   

2.
赵革 《经济师》2001,(2):111-112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利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尤其是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就越显突出和重要。准确判断利率变动方向,对经营者和投资者及时调整经营节奏、把握利润增长机会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世界各主要经济国家利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名义利率又步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的现实看,我国利率在今年继续下调的空间不大,而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则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一、利率水平保持稳定上升的可能性分析(一)我国宏观经济积极向上的增长态势将成为推动利率上涨的主要动力1、从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态势看,…  相似文献   

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调整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始于1978年。这一起点是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相一致的。在这以前,1959~1978年间,20年中中国的利率水平只进行过两次调整。改革伊始,中国政府面对的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和偏低的利率水平。当时,中国的利率基本都是官定利率,金融部门完全是间接金融的一统天下,而且全国只有一家银行。所以,当时的利率就是指银行利率,没有其他的利率形式。在银行利率体系中,利率的档次很少,不同档次利率之间的利差很小。中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所实行的计划…  相似文献   

4.
计划利率与市场利率耦合成为计划市场利率的可行性研究利率机制是指利率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所形成的利率运行的自动调节功能。利率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表现为计划利率机制与市场利率机制的耦合过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耦合”这一概念的含义不再仅仅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专有名词,而是被进一步宽泛化。波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控制论的先驱兰格教授指出:“控制论研究的系统是由依靠因果关系链连结在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对利率波动的风险,其目前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对利率波动的风险,其目前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本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和意义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提出深化利率改革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率改革向我们走近,如何调整、改革,推进市场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讨论其现实条件以及放开步骤。  相似文献   

10.
2月7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各商业争银行审布统一下调境内美元,英镑,港币和加拿大元小额存款利率,这是继2000年12月23日,2001年1月13日丙次降息后境内外币存款利率的第三次降低,这三次降息有以下明显特点,时间集中,前后三次降息时间不到2个月,下调幅度较大,以美元一年期为例,2000年12月23日调整前利为5.5000%,2月7日下调后降到了3.8125%,三次下调1.675个百分点,三次下调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比下调前的三个月期的存款利率还低1.0635个百分点;下调后各存款档次之间的差距缩少,以美元为例,下调前,一年比三个月的利率高0.625个百分点下调后,主要是美元,英镑,港币等,喧三次连续的外币存款利率下调是我国利率迈上市场化的成功一步。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计划,继而又进一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显然,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此时,我们科学借鉴已实施利率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所需外部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率互换案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朝民 《经济经纬》2003,(6):132-134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背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条件,就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的定价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Visual Bssic6.0语言编写一个应用程序,使得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的定价得以实现。这种利率互换定价方法具有普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利率机制基本功能的特征包括客观性、自发性、契约性、独立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六方面 ,而发挥利率机制功能的条件则是要在正确认识利率机制的基础上 ,放松利率管制 ,提高利率弹性 ,硬化利率约束。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过渡期内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还不具备一步改革到位、由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一下过渡到市场自由利率体制的条件 ,而只能循序渐进 ,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市场化 ,浮动利率体制就是入世过渡期利率制度的必然选择。为在过渡期完善和推行浮动利率管理体制 ,应强化央行的利率监管 ,逐步下放浮动权限 ,相应加大银行的责任 ;克服不当干预 ,刚化和完善风险机制、竞争机制 ,在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将浮动利率管理体制转变为自由利率管理体制 ,实现利率市场化 ,与全球金融一体化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式是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用3—5年的时间最终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利率市场化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本文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互换功能与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洁 《现代财经》2005,25(12):24-27
随着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催生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有利于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负债管理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但是,利率互换存在法律和政策风险、基础协议的效力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利率本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
王成伟 《经济师》2000,(4):99-100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具有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手中的余钱也不断增多。对余钱的处理 ,就涉及利率问题。所以本文拟谈谈利率及其运用 ,供读者参考。一、单利与复利就计算利息的方法而言 ,利息的计算有单利与复利之分。单利是计算利息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 ,只要本金在贷款期限中获得利息 ,不管时间多长 ,经过多少个计息期 ,所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我国实行的是单利计息方法。复利是计算利息的另一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 ,每经过一个计息期 ,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 ,逐期滚…  相似文献   

20.
利率自由化与利率"超调"——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均衡利率是经济学家所期望的利率自由化下的最佳水平,但众多发展中国家却因改革不到位而出现了利率自由化的副产品———实际利率超高或超低调整现象,即“超调”。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利率“超调”的原因、效应,并进行了国际比较,进而提出,为了防止出现利率“超调”,应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解除金融垄断以及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