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风 《中国纺织》2007,(10):12-13
当今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经济发展须从机会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比较优势转向创新优势,这便对目前主要依靠比较优势的传统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行业更无例外地面临这一挑战。行业运行的大趋势要求纺织产业须不断提升创新价值和生产效率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提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概念 ,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 ,也是我们党在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 ,坚持社会义义利观的价值导向 ,使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地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义义利观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义利观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谋取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比较优势战略和后发优势战略,本文将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当中优势战略的应用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低碳创新与后发优势相结合的有效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由以往靠多投入转向更多依靠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政策创新实现产业发展。要解决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产品、企业规模结构以及靠多投入推进产业粗放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从理论上揭示产业结构演进与政策创新的一般规律,明确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根据和产业政策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发展等理论,系统分析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特点、问题及原因,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通过政策创新导向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结构升级的依据、条件、主要内容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球最大的色纺纱供应商,集成创新是华孚色纺保持和强化可持续领先优势的坚实基础。公司的竞争优势包括以产品为导向的技术优势、以品牌为导向的营销优势、丰富的并购整合经验优势、规模优势和以IT为支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管理概述 在以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从依靠资本积累逐渐转向于知识积累与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有形资产转向那些无形的知识形态。在日趋激烈、严酷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只有那些能快速地发现、创新、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企业才能在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再限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三种形式,以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正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中的核心竞争力导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其关键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在区域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区域创新和创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三者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的导向作用。以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转变区域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已经开始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新的企业组织形态与价值创造机制对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比价值链理论的局限性分析了价值星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价值星系条件下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指出战略成本管理应以价值星系全面成本合理化为目标导向,以企业间关系管理作为战略成本管理重点,以建立星系内有效企业间市场为根本途径,实施高参与型成本管理战略,对价值星系整体成本实施源流管理。  相似文献   

9.
仅有产品创新是不够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基于创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应始终坚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兼并的原则优势企业是否兼并劣势企业,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讲,第一要看兼并对象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过去由计划经济主导的企业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从卖方向买方转变,且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若适应不了这一客观要求,就会在竞争中陷入困境,甚至遭到淘汰。第二要看兼并对象在生产要素上如场地、设备、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有无优势和兼并后在产品协作配套上有无互补作用,防止急于求成和带…  相似文献   

11.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复杂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下,以环境适应论、产业选择论、资源基础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正在将企业引入构建静态竞争优势的误区,而只有有效集成顾客价值理论、价值创新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新型战略管理理论才能真正引导企业构筑基于竞争优势本源--顾客价值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本文在全面分析传统战略理论的时代缺陷和顾客价值创新的战略价值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转化模型深入分析顾客价值创新形成动态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并在最后进一步提出企业构建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变幻莫测的销售形势和资金的严重困扰,杭州锅炉厂坚持科技兴厂,致力科技创新,通过自觉运用高新技术,把技术改造与开发特色优势产品,开拓潜在市场与优化产品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并使企业由粗放型发展开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量的积聚转向质的升华。把准发展方向坚持有效技改科技兴,则厂兴。但是,众所周知,技改投入的回报与风险是并存的。对此,我厂在技改投入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技术进步重点,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兼顾前瞻性,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投入的生命力,即:既要…  相似文献   

13.
严学锋 《董事会》2010,(6):42-43
李民吉是个“IT外行”,然而显然,他成就了一个IT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长,他的成功或许正得益于对岗位的理解:重在把握方向。事实上,李民吉正是为一个国企提供了关键性的新思维,即率领公司从项目导向和技术导向转向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经济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本文从对我国比较优势的深入理解出发,提出应从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方面对我国比较优势的内涵加以创新和扩展,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快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轻工业产品是当前我国能支撑外贸稳定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本国资源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会逐步发生变化,出口结构会逐步地由以土地和矿产资源密集的农副产品、矿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密集的轻制造业产品为主,再转向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制造业产品为主。国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描述加强煤炭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建设集团管控体系的问题导向和方法,并构建了建设的原则和特征要求,研究了集团公司管控的价值意义、方式及创新方向,提出集团管控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供电企业已经更加意识到:“根本任务应当是任何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电力用户提供不间断的、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并将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作为服务行业,供电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应该从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使客户满意为企业的经营目的。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战略管理时代,其目标已转向了通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来实现持续的价值增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从战略层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导向作用。供电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现在,对于技术创新都很重视,不少企业已将其作为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于技术进步的各项工作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技术创新战略应审时度势,进行必要的修订,实施富有超前性的创新,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实施“转向”。一、从以市场为导向转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目前,不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研制出来的技术特别是产品,市场营销情况却并不理想,有的企业搞技术创新花了很多钱,但产出效果却很差,甚至入不敷出,陷入了亏损的泥潭。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虽然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但却未能进一步做到以消…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竞争是顾客需求为导向而展开的价值竞争,企业要长期生存,就必须做到持续地准确且低成本地满足易变的消费者个性需求。技术与知识型密集型服务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开发和提供技术与知识型密集型服务,不仅仅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国有企业只有建设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