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1978年~ 2013年的省际人均GDP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测算,进而实证考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五年规划的更替,考察期内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因区域划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区域划分数量的增加会显著拉大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负相关性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大地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但东部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和东北.目前四大地带产业排序已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接下来应促使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相互适应,才能使区域的经济增长达到最佳效益.同时,鉴于各地带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大小同各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应注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私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关注企业社保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我国第十一次私营企业调查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社保投入与劳动生产率有正相关关系,通过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对我国1990-2002年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趋同测试,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发生了显著的条件β趋同,还存在显著的σ趋同,且处于向其稳态转型的最后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的趋同是由农业产出增长率变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农业就业增长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这种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会自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投资导向、制度创新、农村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Critic客观权重赋权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DE指数逐年上升,东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全国30个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高到低可以划分为四个梯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因此,要基于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采取差异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均衡化发展,提升我国数字经济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区域经济划分上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划分结果。作者沿着区域划分轨迹,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在封闭—初步开放—深入开放—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各个时期经济区域划分的背景、含义及优缺点分析,并认为区域的划分的科学性反映出政府决策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对区域经济学科所涉及空间的边界划分进行了描述,然后总结了区域框架下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构建了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体系,最后分析并阐明了区域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是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区域民众福祉增进的有机联系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网络系统行为.区域创新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经历初级要素主导、中级要素主导、高级要素主导等三个阶段.衡量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就是地区劳动生产率(区域内每个劳动者年创造的GDP)和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9.
按照转移方式的演变,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转移濒于停滞阶段,内部转移占主导地位阶段和全方位转移阶段。同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定量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引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为城市群的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区域均质经济增长状态;区域成长出经济核;核富集成长为初级城市;初级城市发展为中大城市;大城市间相互影响成长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功能疏散出现逆城市化.六个阶段的发展状态取决于要素聚集扩散的相对变化程度,不同区域的城市由于其依托的资源基础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聚散速度.京津唐与美国城市群的圈层发展方式对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0-2017年全球126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引入FDI高次方的基础上,应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FDI对劳动生产率的空间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劳动生产率与FDI之间呈现倒N型的空间非线性关系;FDI对劳动生产率的跨国影响既有正向的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3.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空间本质属性的分析,并将要素流动纳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研究框架,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可以有效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问题。非区域性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集聚过程,而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匹配则决定了经济集聚及其外部效应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经济联系。借助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配置效率、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空间规划布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代表着地区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目前,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要素的差异,旅行社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研究我国旅行社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对于正确认识旅行社业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旅行社业的空间布局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研究我国不同城市旅行社空间分布形成的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初探旅行社空间分布的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性及其驱动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QAP方法,分析2018—2022年汾河流域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区域经济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空间影响,建立协同机制;空间关联网络中各主体的地位存在较大差异;空间相邻性、产业结构及投资规模是汾河流域区域经济联系空间关联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本文以锦江之星为例,探讨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空间扩张行为。从品牌创新、扩张模式及地域范围角度,将锦江之星的空间扩张过程划分为:单品牌、单模式区内扩张经营,单品牌、多模式跨区域扩张,多品牌、多模式跨区域扩张,多样化跨区域扩张四个阶段;进而分析锦江之星空间扩张规律,认为其空间扩张以等级扩散为主,伴有接触扩散。最后得出锦江之星空间扩张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空间扩张和健康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西部的经济结构,由于区域原因、历史原因等,所呈现的状况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分别选择上海和重庆产业结构对比来进行研究.上海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实力雄厚,基本囊括了我国先进的产业部门,并且区域功能齐全.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龙头,在西部地区来说,具有较为全面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部门.本文通过对于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经验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欧盟完成第5次扩大使得欧盟成员国的数量增长至25个国家,由此加剧了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不平衡性。欧盟的区域政策在欧盟诸项经济和社会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欧盟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作为解决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的典范,欧盟的区域政策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区域划分、执行措施、政策工具以及监督管理六个方面为我国的区域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利用中国23个主要省域的地级市2005—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三个维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发现,首位度越大、集中度越大、人口分布越不平等,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已经出现"要素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工业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的显著作用。说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动力中,工业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城市化的作用慢慢凸显。同时,以"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城市人口融合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更开放包容的城市人口政策,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最终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