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娜 《青海金融》2022,(1):49-52
从国债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全面回顾国债的发行品种、发行方式及流通市场的建立过程,分析了现阶段青海省储蓄国债发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青海省储蓄国债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储蓄国债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储蓄国债管理在定价机制、品种设计、发行及收益方式等方面经验,进而提出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储蓄国债作为我国国债发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由财政部推出后,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居民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储蓄国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计、管理、发行体系,对我国的储蓄国债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储蓄国债管理体制、发行渠道、产品设计以及利率等情况,分析我国储蓄国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储蓄国债管理模式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随着中国债券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债在支持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居民储蓄及资金增值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储蓄国债发行定价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储蓄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调研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的现状,剖析了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我国储蓄国债管理及定价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凭证式国债首次发行开始,作为国债发行主体和投资主体桥梁纽带的国债承销机构担负着储蓄国债的发售、兑付工作,在包销发行方式下,承销机构积极采取促销措施,扩大发行范围,为国家筹集社会建设资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2012年开始,国债发行方式由包销改为代销,承销机构履行的是代理销售义务,没有包销义务,由此也影响了承销机构促销国债的积极性,国债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为加强对国债承销机构国债管理,保证储蓄国债的顺利发行、兑付,本文结合国债工作实际,就人民银行基层国库如何做好储蓄国债承销机构管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储蓄国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方式,也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中难以替代的无风险产品,在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地位。2012年以来,我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政策发生明显调整,由原来同时向个人和单位发行改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由承销机构包销改为承销机构代销。同时,我国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有效性不断增强、居民财富积累日趋厚实、投资渠道日趋丰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民众投资习惯深入改变,储蓄国债面临的市场环境、功能定位和投资需求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新时代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储蓄国债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和国家建设资金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为全面了解广大农村投资者对储蓄国债的认知、投资行为和投资需求,近期,黑龙江省泰来县支库开展储蓄国债投资行为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储蓄国债发行中仍存在储蓄国债发行方式单一、品种较少、期限较长、购买渠道狭窄、流动性差及变现成本较高等问题,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个人投资者资产管理方式及渠道日益丰富,而储蓄国债因品种单一、购买渠道狭窄、流动性不强等因素,与其他投资品种相比失去了往日"金边国债"魅力,储蓄国债发行和管理工作面临着挑战。本文从问卷调查入手,深入分析了吉林省储蓄国债投资者的结构特征、行为特点和投资偏好,并就优化期限结构、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发行兑付渠道、强化宣传以及拓展农村市场五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引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按债权记录方式分为纸质凭证式和电子方式两种。储蓄国债自1994年面世至今,在平衡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债市场的日益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储蓄国债管理不规范及由此引发的潜在问题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0.
周欢 《时代金融》2023,(1):21-22+44
<正>目前,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利率以央行公布的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来确定,且为固定利率,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对储蓄国债定价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储蓄国债和同时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存在发行利差为切入点,通过盯住储蓄国债发行目标,构建利差模型,分析储蓄国债发行定价与发行期限、规模以及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储蓄国债定价形成机制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储蓄国债是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满足其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服务于提升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不可流通的记名国债。随着利率市场化实施,储蓄国债固定以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来确定发行利率的方式失去了优势,  相似文献   

11.
1994年财政部面向个人发行了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的发行虽然一直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诸如超发风险、包销风险、提前挤兑、不便于监控、品种设计较为单一等不足。凭证式国债发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便于政府债务管理人管理的弊端都将使发行人有必要改造现行的做法。财政部可能在今年发行一种利率灵活、满足个人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国债新品种——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拟将被归入其中。构建储蓄国债新体系将有利于丰富国债品种、防范管理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储蓄国债品种的发行将进一步丰富个人理财工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储蓄类国债是指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引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型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是偏重于储蓄功能而进行设计发行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储蓄类国债的发行和管理工作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如何改进储蓄类国债发行及管理进行了初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储蓄国债是财政部在国内发行、通过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是为了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偏重于储蓄功能。与其他非国债投资品种相比,储蓄国债具有信用等级高、安全性最好、免利息税、收益稳定、购买方便、管理科学、变现灵活等优点。2006年7月1日面市,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之后,储蓄国债将会取代凭证式国债,成为国债发行的最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将提高到3%,在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和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下,通过发行储蓄国债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是弥补财政赤字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储蓄国债不仅发行规模小,而且计划完成率不高。从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发行规模下难以完成发行计划的根本原因,同时从营销渠道、托管模式及监管等环节,分析影响储蓄国债规模扩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凭证式储蓄国债自1994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发行以来,深受国债承销机构和投资者的喜爱.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凭证式储蓄国债自身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储蓄国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以发行电子式储蓄国债为契机,使其成为一只成熟的、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国债新品种,进一步完善我国储蓄型国债的发行管理,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英美储蓄国债发行历史悠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行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英美储蓄国债发行渠道比较,归纳储蓄国债发行渠道构建的国际经验,提出强化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渠道建设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邹旭  邵茜  褚秀娟 《云南金融》2012,(8Z):69-69
<正>储蓄式国债是指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自1994年首次发行以来,储蓄国债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作为储蓄国债发行兑付的监督管理部门,在规范国债运行秩序,规避国债资金风险,维护投资人权益,促进国债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针对国债发行系统技术落后、  相似文献   

18.
邹旭  邵茜  褚秀娟 《时代金融》2012,(23):69+72
<正>储蓄式国债是指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自1994年首次发行以来,储蓄国债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作为储蓄国债发行兑付的监督管理部门,在规范国债运行秩序,规避国债资金风险,维护投资人权益,促进国债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针对国债发行系统技术落后、  相似文献   

19.
储蓄国债自发行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各地区各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储蓄国债以其安全、方便、收益适中等优势逐渐被大多数百姓所接受。近几年,由于储蓄国债采取承销体制,且承销任务由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分派到商业银行承销机构的总行,再由总行往下层层分派任务,同时又未明确人民银行具体对储蓄国债监管的具体权限,导致储蓄国债管理难,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储蓄国债检查办法,明确人民银行对储蓄国债的监管权限与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家金库云南省分库从云南省储蓄国债近5年的销售情况入手,分析了月度走势较为平稳的原因,并根据我国国债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合理调配储蓄国债计划发行额度、优化国债品种及发行设计、创新国债衍生金融产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